CMA案例 | Z上市公司存货管理探究
文章来源:CMA案例
发布时间:2020-04-30 11:30
阅读:9847次

Z上市公司于2006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是一家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海洋养殖、水产品加工、国外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渔业公司,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国内占海面积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但是,Z公司最近几年屡屡发生扇贝“意外死亡”、“大规模减产”等事件,2019年11月一份养殖海域播种的存货存在异常的公告,再次将这家上市公司推上舆论焦点。
存货对一家企业,尤其是农业、水产养殖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最近几年来,农业公司存货离谱异常的情况屡屡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本文以Z上市公司为例,对其2013~2018年的存货管理情况作简要梳理,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存货管理现状分析
1.存货近年占比变动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Z公司的存货管理情况,我们将Z公司2013~2018年的主要存货数据整理为表1和表2,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Z公司的主要生物资产是扇贝,且所占比重比其他产品高出许多。其中2013年扇贝的比重高达41.34%,在2015年Z公司发生亏损后,扇贝的比重下降到26.30%,但与此同时,2013年占比19.88%的海螺也下降至 2.33%。表2为存货分类构成,按金额从大到小排序,其中2015年消耗性生物资产较前两年锐减了约10亿元,公司在对外披露的公告中对这一异常离谱现象的解释为受到冷水团的影响;2018年消耗性生物资产又大幅度减少了6亿元左右,此次给出的解释为饵料数量下降以及海水温度异常,导致近3年养殖的扇贝出现大面积死亡。并且我们发现,Z公司总存货价格逐年下降,原材料却逐年上升。
2.存货与财务指标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水产类的生物资产生长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如Z公司所养殖的扇贝的生产周期都在3年以上,海参的生产周期一般为3~5年,鲍鱼的生产周期一般为3~4年;与此同时,季节性备货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存货的数量。从表3中可以看出Z公司2013~2018年存货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根据表3与其他相关数据可以发现,Z公司的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相当大,尤其在2014年,公司总资产将近一半都是存货。究其外部原因,很可能是当时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严查官员贪污腐败、公款消费行为,以海参、鲍鱼为代表的高端海产品销量不如往年,因此Z公司的产品有所滞销导致存货增加。另外,受冷水团事件的影响,Z公司在2015年以后的存货较之前大幅减少。为度过危机,其存货周转率不断上升,变现能力增强,同时短期偿债的能力也在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Z公司的存货在营运资金上占比过大对公司带来的一些隐患。2017年和2018年,公司存货增长率为负,销售增长率有所下降,说明存货有所积压。
3.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关系分析
在我国,水产业公司的存货基本上都是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但是,水产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长、保鲜期短、受市场价格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存货的减值测试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环。国外水产公司很多都选择公允价值的模式计量,因此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资产处置来控制利润实现盈余,而存货跌价准备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表4为Z公司2013~2018年的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的整理。从表4可见,Z公司在2015年发现扇贝存货异常,经统计最终扇贝的存货跌价准备为6304.1万元,而在2013和2014年的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比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都要小,并且在2012年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2016和2017年度处于恢复期的Z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又显著下降,2017年的数据更是低于公司发生事件之前的数值,2018年又大幅度增长,2019年第三季度公司再次宣称亏损,而在此之前3个月内,其并未对资产减值信息进行任何披露。从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Z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在近5年都有很大的波动,尤其是2015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更显异常,而公司在2015第三季度发布公告仅是说明由于遭遇难遇的冷水团进行了损失计提。综合之前相似情况的数据反映以及难以令人信服的信息披露,大众似乎对Z公司仅发布一个公告草草解释异常亏损的行为并不买账。
问题及完善建议
1.经营品种单一
Z公司存货中扇贝的占比最大,其他类型的海产品占比都很小,因此扇贝的微小变动都会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较大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Z公司在2015年开始就已经有意识地降低扇贝在其产品中的比重,但和其他种类相比,扇贝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仍旧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同时,Z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存货累积过多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缩,对企业后续发展严重不利,长期的存货堆积会使得存货价值变低、生物资产的保鲜期更短,相较于其他行业会将经济损失放大。对此,Z公司需要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业务结构。可通过对整个海域因地制宜的分级分类,加大其他海产品种类的生产规模,将运营模式完善成集良种、海洋、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营销模式,将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加强扇贝种与苗的合作,通过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创新来不断降低苗种成本,减少自养产品风险,平衡市场风险,制定产量计划,加快销售周转,实现自有产品的差异化价值提升。
2.存货管理信息的真实性缺失
Z公司的存货信息从客观上看很难准确地披露出来,其主要资产扇贝、海参等都生活在海里并具有生命,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存货,存货盘查更加困难。在2015年爆出扇贝消失事件时,Z公司盘点了28天,虽然某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仅用3天就完成了监盘工作,但是,其监盘的海域面积750亩甚至都未达到Z公司总海域100万亩的千分之一。所以,无论是Z公司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还是外部审计过程中进行的存货监盘,都无法将存货情况准确地披露出来。但存货信息不充分不真实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财务核算,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基于此,Z公司需要完善存货信息制度,加强养殖过程管控,精确计算产品成本。要分清责任和工作职责,例如财务部门需要实时核对存货管理人员上报的数量是否是依据实际收发来确定的,并做出将实际的收支情况与存货情况相结合的汇报。同时,要大力加强各环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积极利用大数据环境,将存货管理系统化、模式化。此外,Z公司也要提高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明晰销售政策,完善内部审批,还可聘请外部第三方人士进行考核,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公司内部监管不够
尽管Z公司在2013~2018年年报中对公司遇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但其分析的风险都是外部风险,对内部风险分析很少,而实际上公司内部监管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有关数据和媒体报道,Z公司每年有超过九成的扇贝种苗都是通过外购获得,剩余为公司所自养。早在2013年,Z公司就被爆出存在存货管理较为混乱等问题,苗种采购环节均为公司内部人员完成,未对过程进行记录或是聘用第三方机构实施监督;2017年初,多人实名举报Z公司航海记录存在人为篡改的痕迹,当年采捕抽测的真实性也就大大降低。
从以上分析看,Z公司需要加强内外监督。首先,公司必须规范采购部门的种苗采购过程,加强内部监管,也可以通过外部第三方的介入提高监管力度,如让人士参与控制活动并全程记录。其次,着重加强存货监盘力度,可以通过扩大盘点范围,聘请专业的渔业审计专员加以配合提高盘点效率,扩大内外部审计部门的职责,由第三方机构客观决定抽盘的范围。最后,由于海产品养殖较为分散和复杂,能实时监盘的多是公司内部人员,为监督这部分工作,可以考虑设置“有奖举报”制度,鼓励举报此部分内部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结论
存货管理问题是很多公司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切实有效的存货管理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只有形成适用于自身的存货管理模式,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只有所有企业都严格规范、加强存货管理,才能消除行业中的种种乱象,全行业才能稳步发展壮大。
杨阳,CMA,江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江南大学工学学士。
2022年CMA最新资料包领取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M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Tom

ACCA/CICPA/CMA会员,FRM持证人, SAP Certified Consultant,高级口译证书持有人;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一等荣誉学士,曾获全国仅5名额的“香港注册会计师公会 -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奖学金”。 10年+欧洲大型制造业集团高级财务控制官,10年+财经培训及企业内训。累计授课100+班次,学员多次获得全国第一,执教班曾达成100%通过率。授课严谨清晰、逻辑性强、轻松幽默,精通各类会计课程,善于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方便学生理解,深入研究国际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擅长通过对准则的提炼和总结设计思维导图,高屋建瓴又不失轻松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