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尾声,企业如何保持健康活力?
文章来源:CMA官微
发布时间:2020-03-19 10:14
阅读:1367次
根据《中欧商业评论》近日发表的995家中小企业的研报,样本中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估计在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会超过50%,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账上余额只能维持三个月。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近期会面临应收和现金流的危机。
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发展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疫情期间业务损失和员工保障带来的双倍压力,如果资金撑不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No.1
左手控成本,右手抓优化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控制人力成本并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达到经营目的一种手段,最终是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这是组织精简过程中的大方向、大原则。
控制人力成本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精简组织,其财务收益是短期直接可见的,但是研究表明,精简组织虽然能够化解财务上的燃眉之急,但其成本也十分高昂,包括员工离职成本、岗位替代成本和培训成本等,因此决策更需审慎。企业需要全盘考虑人员精简的数量、质量以及针对性。
企业还需要权衡利弊,考虑组织精简之外的其他选择。常见的方法包括减薪,减少工作时间(和工资),暂时性停工(但保留之前一定比例的工资和福利),将正式工变成合同工,通过远程办公减少通勤费用和津贴,安排提前退休,减少加班,部分部门暂时裁撤等。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综合使用上述方法。
还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非自愿离职是受到诸多法律法规限制的,需要咨询专业意见,避免因简单粗暴的实践带来劳资纠纷,为企业运营和员工士气雪上加霜。
No.2
危机时的沟通与组织氛围
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下滑的除了现金流,还有员工敬业度。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本就是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在危机时刻,领导者更需要放下身段,换位思考,同时做到信息透明、沟通诚恳。员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真实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判断工作的前景,以及是否可以信任企业和领导。
危机是管理者品质和能力的试金石。相对于灾难,个体是渺小的,组织面临危机时,个体尤其脆弱。为了构建员工的信心和意志力,管理者首先应该澄清企业目前总体经营情况和接下来一些具体的目标。
接下来,企业要坚持信息透明、随时更新,让员工看到全局,看到他们个体的坚持和行动对于“大局”有贡献,有阶段性效果。“被需要”和“有贡献”,能够激发员工的自信,让他们放下脆弱和无助,在危机时期与同事和客户相互扶持,与企业共患难。
其次,在企业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让员工有声音,有参与。“可以控制局面”是人在危机时刻的本能需求。在重要决策的过程中吸收员工的意见,增加他们对于“大局”的控制感和参与感,既能够增加他们对自身的信心,也有利于员工最终接受企业的各种安排——即便有些安排在短期对他们是不利的。
第三,打造互助友爱的组织氛围。危机的突发打击是领导者构建信任和利他氛围的好时机。越是让员工感到领导聚焦于员工,而非其个人或小团伙的利益,越能够获得员工的普遍信任和支持。领导者在危机时刻展现出来的坦诚、真实、先人后己,是日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信任的坚实地基。
第四,疏导而非压制“负能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危机时刻人们恐慌、抱怨、懈怠,利用社交媒体抒发消极情绪,都是人性正常体现。这个时候有效的做法不是粗暴地压制 “负能量”,或是强化标语口号式的“正能量”,而是循序渐进地管理干预。
在危机面前,企业的目标感、参与度、信息的透明度和利他的组织氛围,是组织的韧性,是企业恢复业务的底气。危机不可预知,既然发生了,就尝试利用这个机会提升领导力和组织的凝聚力。
No.3
抓住提升组织动能的机遇
疫情是业务聚焦的时机。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企业可以按需求削减产能,清库存,关闭缺乏效率或者利润低的产品线。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围绕业务聚焦进行组织结构、人员和汇报线的调整。危机时期,管理者要动员全体员工重点关注市场和核心用户,观察商机,为市场恢复做准备。这个时候,特别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激发内在动力需要企业松动自上而下的威权式管理,让员工发挥更多的能动性。
调整组织体系也包括打开组织边界,调整与生态圈中合作伙伴的关系。疫情正是企业在抗风险与对外结盟方面的成长机遇。中小企业是商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困难时期,企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之间可以通过租借员工、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共同度过难关。
危机也是促发企业利用多方资源,提升专业水平的机遇。疫情爆发阶段,诸多公共健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务方面的专业咨询机构都发出了政策汇总与实操指南。有过危机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者与HR主管们春节期间不眠不休,迅速做出了应对方案。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时候,政府、智库、专家和行业龙头企业都会释放出大量的政策、行业分析、专业知识乃至培训机会。建议中小企业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多学多看,充分利用政策和外部专业资源,提升自身对于危机的免疫力,以利未来的持续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