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天才陆畅,美国数学竞赛八年级全球1%,英文喊话MIT教授!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0-05-28 10:21
阅读:7067次
自古英雄出少年,魔鬼赛制,重重关卡,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天才型的人,其中有两位11岁的小朋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11岁的何宜德目前是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学生,2019年曾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及总决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同时,在读小学的何宜德还在南京大学销售管理专业自考专科毕业。
11岁的天才型陆畅,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小学在读,美国数学竞赛八年级组全球前1%。在镜头前,他用流利的英文对罗伯特戴西蒙教授说,我知道您是麻省理工非常著名的教授,MIT是我梦想的学府,我将要与您在“骇客马拉松”中相见。
天才和蠢材只是百分之一中的人,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想要改变,只有改变自己。那么究竟如何去改变自己呢?接下来请读者们耐心地看完这三点建议,相信你会有点收获的。
忌多期待,每天进步1%
哈佛大学的老师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最终走向成功呢?”
每天进步一点点,意味着需要长期的坚持,长期的坚持意味着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毅力。然而,现实是,我们每次给自己制定计划的时候,清单满满,最终真正完成的没有几个。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微习惯》告诉我们:看似充实的计划表其实并没有那么靠谱,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够实现,就算实现,也坚持不了几天。举个例子,你想减肥,制定每天50个俯卧撑,坚持一两天,你会觉得累吗?如果将计划修改一下,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会发现,你每天不止是做1个俯卧撑,而且更容易坚持下来。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从今天起,如果你也很难坚持住,不妨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计划表。
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能进步365个一点点,持续这样做,人生中任何一点点的差距都有可能在几年后相差十万里。每天一点点,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
现在就做,拒绝拖延
研究家曾说,一件事情突然出现在脑海里,如果超过72个小时不去做,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其实,你也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最终都难以完成。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哈佛大学的校训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有限,生命有限,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绝不拖延,以达到单位时间所能发挥的最大功效。
人才学家哈里克说过: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够杀伤人的积极性。的确,懒惰是人的天性,想要改变拖延,就必须寻找真正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时间管理问题,还是惰性?
如果是因为时间管理不善,那就制定好时间任务清单;如果,是因为惰性,那就需要好好自我反省,不妨与他人监督,以便提醒自己。避免拖延的方法就是即使行动,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拖延的后果承担损失,损失只能够自己来承担。
没有专注等于零
成功的人有两大特性,那就是具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极强的专注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专注一小时的人,比散漫做了两三个小时的人,效率更高,任务也会更快更有质量地完成。
钻头之所以能穿透厚厚的墙壁,甚至是坚硬的岩石,是因为它能够把自身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水滴微小的力量,时间久了,也会穿石。我们不能奢望自己样样精进,但是可以选择进攻一两个方向,然后循环渐进,心无旁骛地去做,五年、十年……早晚都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即使不能成为人才,那至少好过平庸之辈。
总之,想要成功,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会坚持、学会专注、拒绝拖延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人生必修课,希望这些习惯都会日益有收,使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