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的*,财务人如何构建知识框架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12-04 16:31
阅读:1755次

一、“*”的体现
说到“*”我们立马想到的就是“XX牌健胃消食片”,吃一片立马就见效。但是财务“*”是什么鬼?财务这个行业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行业,不论是做那一个岗位你都必须要认真对待,但是财务“*”却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财务人普遍有如下四种感受,如果您占了其中一项那么恭喜您,您就患有财务*。而患上“*”症的途径和体现很多,比如听前辈大侠的分享、比如阅读相关书籍、比如实务上面。
1、 是否有职业类同感
2、 感觉自己无法学以致用
3、 深刻感受自己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水土不服感严重
4、 自己无法*系统思考。
大家还记得管理会计岗出来的的时候,大家纷纷产生一种担忧,认为管理会计岗会取代掉其他财务岗,或者是认为管理会计岗有很多地方与财务岗有工作重合的部分….这就是职业类同感。我们在看一些财经类书籍的时候,也经常会生出一种“职业类同感”。这种职业类同感让我们*受困扰的就是财务岗位之间各岗位的工作界限误解和专业技能深拓以及扩展延伸会受到阻碍。比如当我们做的是预算编制岗位,看预算管理书籍的时候,觉得书里很多东西是管理会计里面的,我们下意识的就会认为我们的知识扩展和技能扩展应该是往管理会计方面延伸的才对,然后我们紧接着在这种错误的潜意识中去找寻想应的管理会计书籍看。这样违背了我们*初的目的,我们*初的目的是想深拓一下预算管理的专业技能,在这上面更加精通和专业,而不是预算管理不精又转头去学管理会计。另外这种职业类同感,对于我们的思考影响非常大,当我们有了职业类同感,我们在学习财务知识的时候下意识将不同财务岗和岗位作用目的、目标都会模糊和同化掉,这样导致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无法将视野放的更大更高。
无法学以致用&感觉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这是财务人普遍的感受,也有很多人疾呼学校和课本上学到的财务知识无法实践。就像阿默,管理会计教材上简单的作了一些基础的ABC讲解,阿默肯定是不能在考试考了80分以后就可以在企业推行ABC。难道是书籍写的太简单吗?还是说学校教的太老旧太死板呢?曾经我是这样深深怀疑,觉得看再多书籍无济于事,因为看完书你还是无法操作或者是操作失败啊。所以市场上那些傻瓜式手把手教财务实务操作的书籍主力市场是我这样的群体,看完书以后又发现一个问题,在新公司我还是遭遇水土不服。原因无它,因为每个企业的状态不一样,*上没有*的“工具”。我们翻遍所有的书籍,听许多前辈的经验分享,我们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我的内心一直很惶恐,为什么呢?因为比如平常大家在视野知行社提出一个实际遇到的问题或者是针对本公司出现的问题,我是根本给不出非常系统完整的实际解决方案的。就像17期成本管理思享会提出的那个案例一样,抓耳挠腮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根本就拿不出一套非常具有逻辑和实践套路的解决方案。
王纪平老师的上国会关于TOC的课程一定很多人听过,里面关于男士衬衫和女士衬衫做哪个的举例有很深的印象。是的,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选择让资源价值*大化、让资源得到*大化效率利用是要依靠*系统的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有一个通病“无法系统思考”,导致建议和方案效果大打折扣,亦或者是我们的建议方案不足够接地气和具有较高的可实践性。还有就是我们在尝试专业技能扩展或者是知识扩展的时候,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就是没有对方想的更*更好。以上这些现实困惑,我们深深的将此看成是自己的“先天不足”而不是后天的“*”。
二、为什么会*
其实不论什么职业,我们都会有“*”的症状,而这种症状是让我们潜力无法得到开发的*大罪魁祸首。我记得我在视野特训营学到的一句话就是“不光要学会“输入”更要学会“输出”。我们*的原因即是因为前有未有效的“输入”知识,后又未无法成功的输出。老师们和书上的智慧以及理论不是像吃苹果一样,吃下去苹果就完全自动吸收了营养,我们学习到的许多理论和经验不是听完就完全掌握和吸收其精华的。我们知道人体中的组织有一个运输营养的管道一个是无用的物质排泄出体内的管道,但是我们在接受了非常多的信息中是没有和人体生物组织一样,进行有效的区分辨别和运转。这就导致我们在“输入”的时候无效的输入非常多,很多文章都说我们要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增加有效知识输入,但是到底如何增加有效输入文章并没有进行非常透彻的剖析和解答。无效的输入自然在*后我们也会诞生无效的“输出”。
那么我们为什么无效输入会多?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 财务是一个务实的职业,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务实视角。
2、 理论是宏观视角是一个有待实践的蓝图,它无法快速模仿
3、 财务语言与实务工作需要一个翻译,两者不在一个频道上。
4、 没有搭建自己的框架
财务是一个务实的行业,所谓务实就是实实在在的要去做事。你口吐莲花、妙笔生花在财务这里都是非常吃不通的,财务你需要进行实际的实践。它和企业管理形成巨大的反差,企业管理我们都会说比较虚,因为我们都知道企业管理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它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但是财务务实啊,你的报税、做账都是实实在在可见的。务实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就是财务人根深蒂固的务实观,这种务实观带来的就是拿来就可以直接使用“快餐文化”的热衷。比如在论坛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如何有效复制、模仿XX”?,是的我们在财务专业深拓中希望像KFC的汉堡一样,轻轻松松拿来就可以“吃”。但是众所周知,每个公司状况都不一样,就像汉堡你不能拿给2岁的儿童吃一样的道理。让一个吃惯了汉堡不自己做饭的人去放弃吃汉堡学做饭,这在前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在看财经类书籍或者是听此类课的时候,更喜欢一些举出大量案例的东西而不是喜欢非常系统的讲解,并且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这类书籍太难懂太深奥也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方式”不同的原因导致。
很多人都参与过理论还是实践重要的讨论,*后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命题;不管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后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理论皆是一种“宏观”视角蓝图。很多人在这里就很迷糊,理论怎么变成“宏观”视角了?所谓宏观,在百度里的解释是: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是的理论是一种宏观视角待实践的蓝图,它和微观视角是相对的,微观视角可以具体到某一事某一物但是宏观不会,一条船可以没有船长但是你*不能没有舵盘吧。财经管理类的书籍大致上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诸如管理会计公告类的宏观视角理论专业书籍,一类是诸如出纳岗位实操的微观实践视角的指导书籍,但是大部分比较经典比较好的书籍或者是智慧都是在宏观角度上的,因为企业状态不同所以我们只能给予一些大的整体上可以把握的东西,然后再有人去进行加工整理的进行实际的微观实践操作。当然视角不同对我们的影响和选择上自然需要区别对待。当我们深拓财务专业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能一直看微观视角实践,而是需要去看宏观的理论,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架构。所以财务在深拓财务专业技能的时候如果站在务实的视角去看就会变成将一个汉堡给二岁的孩子吃,结果肯定是噎住。不一样的视角感悟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一个画家是不可能和作家一样把同一个苹果看成是“浪漫”。
记得看“组织行为学”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说沟通不畅的*大原因是双方立场和视角不一致造成的沟通平台不一致带来的信息反馈与理解障碍,俗称为“不在一个频道上”,恩也就是鸡同鸭讲。财务会经常觉得自己和别的部门沟通的时候经常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同样的在知识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生知识与实际不在一个频道上的状况,财务语言与实务工作需要一个翻译,否则我们很难理解财务语言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营养吸收,但是我们普遍丧失翻译功能。*近在看一本说商业模式的书籍《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书籍里面说交易成本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当时自己直犯嘀咕。不对啊,这跟会计实践中对成本的划分不一致啊,我们对成本的划分不是诸如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等等这些么。然后就卡在这里了,不太能深刻理解书里的交易成本含义以及具体作用等等,导致后面无法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到实务中进行延伸思考。然后再往后这本书看完,这个交易成本的含义早就忘到脑后面了,然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这本书上具体学到什么。
同样的在看波特的《竞争战略》的时候,书里面将战略分为“差异化战略、专业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当时大脑很混沌,因为我记得CPA的战略教材对战略的划分不是这样的呀,那么这三个战略是怎么回事?这些不同的战略联系是什么样的呢?….类似这样的状况在学习成本管理的时候是家常便饭,所以我是一直浆糊状态,怎么套都套不上,感觉大脑的碎片化东西多,但是又找不到联系。17期“成本管理对抗”视野思享会,当时各组都有针对案例做出一些总结,但是*后点评时火大叔有一句话醍醐灌顶“我需要的是一串珍珠,但是你们给我的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是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框架作为线将一颗颗珍珠串在一起,我们掌握到的就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 zbgedu.com
相关阅读: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