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刻画困境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困境。题材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该片的人性力量。让看完了电影的我神情恍惚,走私“格列宁”仿制药的程勇(徐峥饰)难道错了吗,他所做的那些事难道不是真善美吗?“情”与“法”冲突了,无论是影片中的病人,还是银幕下的观众,大概都在为程勇抱不平。
这样带有反讽意味的影片能上映,首先要归功审片制度更宽容了。为了能上映,相信导演不得不忍痛做了许多割舍。
因为片子的主题贴近生活(实际上类似的问题今天依旧存在),所以会有强烈的带入感。“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呢”,自己不生病,自己的家人总会有生病的,生病就要看病,就要买药,药价高企,每个人都有感受,因此观众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片子中的人物或片中人物的家属。
正版的“格列宁”太贵了,几年下来能把房子都吃掉,寻常百姓人家负担不起。看到那么多白血病病人求生的渴望,程勇心头一震,我也心头一震,他们是弱势群体啊!
我们、我们的社会应该帮帮他们啊?可是,医生就撂下了一句话,“那就只能等死了”,一点都没看到“医者父母心”。医生的这句话听起来很冷酷,但说的是实情,没有钱,能怎么办呢?
问题的关键找到了,药价太高了。可药价的决定权不在医生手中,这由医药公司说了算(实际也不是,影片说它是)。《我不是药神》里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看到他衣冠楚楚、振振有词的派头,多数观众差不多会萌生扔臭鸡蛋砸他的冲动。其实这是编剧与导演惯用的伎俩,要制造冲突,有正面人物就需要有反面人物,于是医药代表“躺枪”了。
药价高,真的是医药企业的错吗?研发一个药,前期的巨大投入必然需要从药品中找补回来,这就需要给药品定出高价格。印度那家药企生产的“格列宁”之所以便宜,因为它是仿制的,说白了是偷别人的技术牟利。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不值得肯定。
正版的“格列宁”50000元一瓶,仿制的“格列宁”500元一瓶,如此悬殊的差价用补偿研发投入是不能完全解释得通的。
如果你翻阅上市的医药企业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药企的销售毛利率普遍都很高,80%-90%的销售毛利率也不足为奇。如果你因此认定它们的利润肯定好,你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医药产品采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成本越高定价越高。这里的完全成本可别理解为会计成本,它是会计成本加上期间费用、研发费用的混合体。从结果导向看,成本费用越高,药品定价能越高,反而能多挣钱。
药价高企有很复杂的原因,过去“以药补医”就是症结之一,现在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销售回扣、佣金、返点只怕更是问题的关键。
很遗憾,《我不是药神》没有对这些问题深挖,这或许是这部片子美中不足之处。也正是因为没有做这方面的深挖,所以,片子把药价虚高的板子打在了药企身上,让那个高傲的医药代表成了替罪羔羊。
尽管有这样的不足,《我不是药神》仍不失为一部*的国产电影。能直面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这本身就是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