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职场人一定要有经济学思维?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1 16:12
阅读:2206次

1
“经济人”的估算
说到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所谓经济人,在学术上有很多种定义,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来描述: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样定义的话,就消解了某些人的顾虑,于是每个人都会说:谁不是经济人呢?谁会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呢?
有人做过一个关于驾驶技巧的访谈调查,接受问询的人当中,足有80%的人认为自己驾驶技巧高于平均水平。
几乎百分百的人都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其中当然包括他自己,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只是自以为是的经济人而已。
他们不是经济人的原因,一是未必懂得如何做经济估算,二是懂得了经济估算却仍不愿按照估算结果行事。
有两件完全一模一样的工具,一件卖80元,一件卖90元。
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经济人,都知道买80元的。
如果80元的只能用两年,而90元的可以用三年,怎么选?
又如果这是一项专用工具,你只需要用到它两年,怎么选?
如果这项专用工具自己不用了还可以租给别人,每年收租20元,怎么选?
再比如,80元的工具要一次性付清,90元的可以分三年免息分期,安全的收益水平是5%、10%、15%,不同的情况怎么选?
涉及到的因素越多,问题越复杂,懂得经济测算的人就越少。
作为社会大众、消费者,很多人会犯晕,这也是无数商家的促销技巧所赖以存在的理由,总有人觉得自己占便宜了,而总是会忘记“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老话。
作为职场人,是否懂得测算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而且,更多的影响因素不是作为明确的题目或题面给到你的,在职场中要去发现和思考那些并不明确、却能影响判断的因素。
能否看到被别人忽略的因素、能否捕捉到关键因素、能否给出准确判断,就是区分职场人“经济人”水平层级的分界标准。
而有时,即便你懂得了测算,也依然做不出经济人应有的选择。
有一个经典问题:如果有两个选择,选A可以立刻获得100万元,选B有50%的机会获得1亿元、50%的机会分文不得,请问你会怎么选?
每个具备一定常识的人都知道,选项B的期望值是5000万元,但问题是这个期望价值是根据概率算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期望值似乎看得见摸不着,运气不好就是啥都没有。
而且这个题目在数值设置上非常刁滑,100万这个额度已经可以让大多数人极大地改善生活,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小富即安,很有诱惑力,另一边是理性判断的价值最大化,而实验结果正如其所愿,接近八成的人选择了A,心甘情愿被理性的答案所嘲笑。
这是人性与大众心理经常会战胜经济人理性的真实写照,也契合社会的现实。在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总结的就是这个结果。
2
克服“懒”
做一个拥有经济学思维的经济人,有了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因为经济学从来不是为单个人而存在的科学,最少是两个人的交易,参与者逐渐增多,直到最后是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
所以除了算自己的账,你还需要从他人、从整体、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很多时候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看到和你的常识与直觉所告诉你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培养真正的经济学思维,首先要克服的是“懒”,懒得仔细想,凭感觉做决定,那样的人可能永远都碰不到经济学的边。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汽车原来一加仑油能跑12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跑14英里;摩托车原来一加仑油能跑30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跑40英里。
请问同样跑10000英里,帮谁改良能省更多的油?
凭感觉,12到14才提高了六分之一,30到40可是提高了三分之一,提高得多,当然是摩托车能省更多的油,这还不简单吗?
但是当你排出算式一算,10000/12-10000/14=833-714=119加仑,而10000/30-10000/40=333-250=83加仑,汽车改良能多省36加仑油!
类似的情形在很多统计中都会让你受“骗”,尤其是在你不以为意的时候。
另一种懒,是盲目轻信结论,懒得回溯过程。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信息都是没有过程或者很少有过程而直接给出结论的,例如在知识付费领域就有大量一分钟、三分钟的信息输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能给出结论,就算有分析过程也是最简单的。
有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好恶去认同或者反对某个结论,从来不会去进行相关阅读和学习,也不会去看那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分析思考过程是不是合理。
所以有很多人都只是将一些结论性的名词或知识点当成了妆点,称之为“知识配饰”,显得自己懂得很多而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还有很多耸人听闻的谣传和伪科学,也是靠着人们的“懒”而得以传播的。
3
跳出自己,跳出局部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二个要领,是跳出自己、跳出局部,从他人、从全局角度看问题。
举例讲,高层住宅的电梯维修费用该怎么筹措?低楼层的人说,我们可以不用电梯,而且用起来损耗也少,应该高楼层的人多出钱才对。
然后又有人说,不仅要看楼层高低,还要看家里多少人,我家只有一个老人、还很少出门,多出钱也不合理。接着还有人说,要先检查造成损坏的原因,哪一层楼使用不当,就哪一层楼的住户出钱……
从每个发言的人的角度看,都似乎挺有道理,而从经济学思维的角度,这既然是一个全体住户的问题,就要从全体住户的整体效益角度考虑问题。
有一个名词叫“交易费用”,也就是说为了形成结论所付出的时间、沟通成本以及电梯潜在的危险等都是本次交易的费用,如果远超可能出现的上下差异,就应该选择最简单的方式解决。
最简单,就是剥离所有人的个体差异因素,只讲与楼相关的因素,根据物业费分摊。
对那些家里人少的住户,告诉他:“你有多住人的权利,不使用这个权利并不能免除付费的义务,就跟你买房时候的房价不会因为住的人多少而改变一样。”
对那些住在低楼层的人,告诉他:“你所理解的损失在当初已经在房价上弥补过了,因为低楼层的房价比高楼层便宜,而且拥有完好的电梯,可以使你的房价得以维持甚至上升。”
所以,经济学思维就是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两个人、更多人之间相互的问题。
同样,不能从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角度去看企业战略,也不能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角度去看国家政策。讲多大的问题,就要考虑多大的范围。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Dyson

FRM持证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9家特约金融讲师,平安大学特聘讲师。从金融一线转型教育行业,从事金融证书培训超过近10年。 讲课清晰、有激情,能抓重点,能让学员集中注意力跟进课程进度,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被学生称为“戴神”,在讲课过程中能结合实例加深学员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讲得好又负责。已经培育出数十位优秀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