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残酷真相:你没用的时候,认识谁都没用
文章来源:富书
发布时间:2019-09-24 11:08
阅读:1089次
今天和大家谈谈“社交”。
在这个如今讲究“获客成本”“私域流量”“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视社交如打造个人品牌的必要手段,动辄见面扫个微信二维码,要么就是留个电话号码。
那么接下来呢?可能大半年时间,都是躺在通讯录里一动不动。
这次我分享3种我对社交的看法,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示,引以为戒。
你认识谁不重要
谁认识你才重要
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有一位同学特别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社交。
当时我们常常暗地里笑话他:“年纪轻轻,官场上的手段倒是摸得一清二楚。”
再后来毕业的时候,临近期末会考、交毕业论文,别人都在忙着做论文找工作,只有他还是热衷于各种社交。
结果那些当年一起喝酒吹牛的学长部长,没一个搭理他,都是毕业就不联系。
我也是在那时就明白了:
其实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才重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对自己没多大作用的解释。混这种圈子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虚伪甚至是无用社交。
你的社交资产
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
华尔街金融圈有一个“社交估值”理论: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紧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
但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每天聚在一起就是喝酒抽烟吹牛。
可想而知,他们可能对你的个人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
*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
一个人的社交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具体而言,是积累以下3种类型的社交资产。
1、消费型社交资产
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会因为广告推荐,而去买一个东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荐,或者受到专业KOL的影响。
很多网络社区都是生活消费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婴、化妆品等等,很容易成为一些网络社群的标签。而你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就是你的价值。
必要时,你可以深耕某一垂直领域。在这个领域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建立个人影响力,收获你的忠实粉丝和受众。
2、职业型社交资产
你可能也知道,很多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内推介绍。
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产品经理,都是先发朋友圈。被了解情况的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己带作品说话。
这种熟人模式很重要。因为很多新兴领域和职位,你对很多细节不好评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帮忙。
平时多和专业型同事交流业务互通有无,比你找人喝酒吹牛要强得多。
3、资源型社交资产
大部分的投行团队中,或者证券资管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
只需要通过“社交”将项目的大体情况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属完成。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
这个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公司,会体现的格外明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拼了命想认识各个领域中高层leader的原因了。
很多时候,有目标的积累,往往强过无脑社交。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社交核心从利他开始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也就是说: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起对自己*合适的社交圈,并且能够赢得圈内人的信任。
在加入圈子时,一定要注意,要减少无效的社交。
而且你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换价值”,一切社交都没有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可交换价值?
当然是为别人带去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和利益。
李嘉诚曾经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李嘉诚问:“你知道为何我的生意能做这么大吗?”
张五常询问其故,李嘉诚回答说:
“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所以每个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社交关系讲究“零存整取”“利人利他”。
有很多人常常是只取不存,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从来不提供自己的交换价值。
即便是加上好友也从来不维护,平时嘘寒问暖一句话没有,关键时刻要你帮忙了,就想起来找你了。
要想赢得他人信任,*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利他,而不是在意短时间内的利益得失。
要愿意被人利用,愿意吃亏,愿意提携新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有的社交核心都是从利他开始。
只是有时候,有些人眼里心里想的,永远只有自己而已。所谓完美的社交,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可交换价值,完善整合你的社交资产。
在每一件社交小事中做到利人利他,这才是你在交际场上*具价值的体现。而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成人社交真相:
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
*本文来自富书(ID:kolfrc)作者,Ray先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