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羡慕那些愿意为了考FRM®加班一个月的女孩”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5-27 16:44
阅读:2351次

刚入职的实习生林林在熬了一个月通宵之后,终于顺利的做完项目任务,领到了*个月薪水,报了想考很久的FRM®一级,尽管已经是第二阶段,报名费贵了不少,她还是很开心,走路带风神采奕奕,连黑眼圈都透光。
我逗她:现在可激动的睡不着了吧。
她又跳又笑的像个小孩:
可不是!我每天又困又累脑子要爆炸的时候,都会掏出手机看一看FRM®证书,然后擦一把口水接着奋斗。它不是普通的证书,是我的梦想啊!
我还有一个清单呢,上面都是我想考的证,为了它们,再加一个月班我也愿意。
她脸上满满都是轻快的喜悦,仿佛初入职场的繁琐,无助和力不从心,都在一瞬间变得微不足道,汗水有之,艰辛有之,但只要能离渴望的生活近一小步,便依然愿意全力以赴。
我跟老友约饭的时候讲起这件事,她沉默了好几分钟,有点丧的说:
我好像很久很久都没有为学习高兴过了,在学习的时候,好歹还有学历学位做标线,可毕业之后,却觉得学什么都没意思,怎样都不开心。
她的人生跟教科书里的一样按部就班:
家境优渥,成绩中上,性格温和,在职场上也不温不火,被交代的事情也会认认真真做好,但好像从来都不会主动争取什么东西,也不必去争。
她曾经是多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而现在却对着一杯咖啡长吁短叹: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空心人一样,什么都有,可什么都填不满,看着别人都有想要追求的东西,心里特别着急,但是越着急越不知道自己渴望的究竟是什么。
连衣服,化妆品,包包这种女孩子都爱的东西我也没兴趣,感觉自己完蛋了,每天都很茫然又很焦虑。
她说。
那是我*次听到“空心人”这个名词,但她却不是*如此的那个人。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这样的一段话:
当现代人可以借助大量财富,轻而易举地满足自己所有需求时,仅仅是用不着努力,就足以让快乐的一个基本要素荡然无存了。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我对努力的认知。
我们提起努力时总是太沉重了,带着一种苦大仇深的决绝感,类似“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励志口号,将努力变成了很大,很苦,一个普通人心之所向,可是背负不起的重物。
可日常的努力并不总是这样的,它有时候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轻快。
为了考FRM®,加班一个月;为了在爱豆的演唱会上买*贵的票,近距离的看他一眼;为了说走就走的资本和自由;为了得到挑剔上司的一句赞美。
甚至,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点也好呢。
它不该那么苦的,它是让我们一想起来,就脚步轻盈唇角含笑的东西。
因为赋予了努力太沉重的含义,我们顺带对“寻找生活意义”本身也痴迷不已。
电影《杀手没有假期》里的杀手也有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当使命感破碎了,奋斗也会丧失,杀手*后准备去死,因为他不小心打破了自己信奉的杀手准则。
但是,他的奋斗目标很快又回来了——他发现有另一个杀手要杀死他,并且为了不被杀死而搏斗。
另外一部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主人公是个老人。妻子早年间亲死于疾病,现在他又突然被公司炒鱿鱼。生活看上去没完没了,无所事事: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尽是无聊又烦人的琐碎,毫无意义,这让他决定去死。
但他每次自杀行动都被各种眼下的危机和身外的“麻烦事儿”耽误。*次上吊时,新搬来的邻居倒车撞坏了他的邮筒,准备卧轨时,却不得不放弃自杀去救掉到轨道上的男人。还有帮邻居小孩儿修自行车,收留一只猫,等等。
*终,他在解决一件一件小破事的时候活了下来。
对抗空虚感的一个办法,是找到一项终身的事业,通过一步步获得使命感来获得人生的意义。另一种是,通过完成一个个更短期、更实际的任务(比如考FRM®)获得成就感,并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意义。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才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恰恰是因为强烈的使命感能够带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它很容易抵消那些更表面的痛苦。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大多数人活着都不是为了一个特别宏大的目标,这是个常态。尤其是在缺乏时代号召的背景下,找到一项终身的事业不再依靠“为了*奋斗终生”这种特别能鼓舞人心的口号,我们的使命感已经被整体削弱了。
另一个办法看似则容易的多。你会发现,很多不知道该做什么的年轻人决定“出国留学”。他们好像也不那么想去留学,但是,“留学”在这个年代还勉强是一件大家都承认的还不错的事,去做这件事,是给自己一个短期目标,让自己的“无意义感”暂时消失。
但为了*一种焦虑而去做一件本来不必去做的事,这是正确的吗?或者说,“人生没有意义”难道就一定要焦虑吗?
“伟大的人生”并不是必然存在的,甚至可以说,伟大的人生其实并不伟大。知道宇宙的存在滞后,人类已经从哲学上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去追求伟大的使命,或者追求没有什么确定目标、但每天都在追求短暂快乐,这两件事很难说有优劣之分。
关于生活的一切标准都已经消失了,这件事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为了一个别人定下的规则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在有理想的时候奋斗,没有理想的时候享受当前的时刻。
“空心”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你甚至可以说,“空心”是一种比过去更好的生活状态:起码不再有那么多人,为了一些虚幻的使命,自以为充实地浪费了人生,然后在年老之际,忽然意识到这一切的虚幻。
相信我,如果空心是因为一些本来错误的东西不再填满我们的心,这不是坏事。
我认识很多年轻人,他们对什么都不太有所谓,不觉得必须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但他们同样执着于快乐,执着于过好生活,执着于美。让他们在该空心的时候空着心,在找到目标的时候再往前跑,本来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好的一件事。别总担心他们会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心人”真的是一种急需*的病吗?
又或者,需要*的是我们的“着急”本身呢?
对大多数人来讲,即便是处在短期的迷茫中,可对自己的未来却也有着长远的规划,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却非常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不激烈,不明确,但也不从众,不脱轨。
这本来应该是生活*好的状态,却因为对“努力”“拼命”的鼓吹,而成为我们避之不及的一种病。
在遇到喜欢的东西之前还能存留热忱和力气,这是种福分。
正如我很喜欢的新世相的那句话:
让他们在该空心的时候空着心,在找到目标的时候再努力奔跑,本来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好的一件事,别总担心他们会死。
既然选择将FRM®作为目标,就应该为通过FRM®努力奔跑。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推荐阅读: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