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管理会计 | 基金投资中的四类陷阱
文章来源:管理会计
发布时间:2021-10-08 11:31
阅读:858次

1
规避基金投资的陷阱
基金投资者将资金交给管理人集合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如果不保持警惕,可能会陷入基金投资的陷阱,造成不合理的损失。【点击免费下载>>>更多CMA学习相关资料】
尤其是我国基金行业目前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市场鱼龙混杂,投资难度越来越大。以公募基金为例,截至2021年1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超越20万亿元,达到20.5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境内共有基金公司132家,产品种类越发多样,从股票到股指,从价值到成长,从境内到境外,这也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资者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规避基金投资中的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四类陷阱:
2
第一类陷阱
过于迷信明星基金经理
在选择基金的四个标准中,其中一条是根据基金经理选择,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的主要管理人,与基金业绩息息相关,是选择基金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很多基金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的这一偏好,将基金经理包装成明星大肆宣传炒作,尤其是在即将发行新产品的时候。不可否认,基金经理很重要,但是好的基金经理并不靠名气来认证,千万不要认为明星基金经理不会犯错。
投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基金经理在某一个阶段成为明星只能说明他迎合了这个阶段的市场风格。前几年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票很火爆,很多喜欢或擅长小票投资的基金经理成了明星,但当市场风格切换到价值股的时候,这些明星的神话就一个个破灭了。
比如投资风格激进的某基金经理前些年重仓创业板,2013年其管理的混合基金收益率超过80%,一战成名,成为金融圈“超级新星”,但他在2017年依旧将超过90%的资金重仓配置创业板上,其中包括乐视网、尔康制药等地雷,导致其管理的三只基金大幅下跌,甚至进入混合型基金跌幅榜前10,有一只基金全年下跌28%,成为跌幅最大的基金,盲目追随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说明,基金经理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但不能盲目追捧明星基金经理。
3
第二类陷阱
过度迷信基金的短期历史业绩
和基金经理一样,历史业绩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时重要的关注指标。但是,历史业绩好的基金未来业绩不一定好,短期业绩如果太好未来甚至面临更大的压力。公募基金似乎一直有一个“冠军魔咒”,前一年收益排名第一的基金,在下一个年度往往表现平平,甚至倒数。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排名前20的基金在第二年无一例外地跌出前20,90%左右进入排名后1/2。另外,2015年业绩排名在公募前10%的股票型基金有43只,这些基金中在2016年仍处于前10%的只有2只,排名前25%的也仅有5只,排名前50%的仅有8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前一年重仓股上涨太多,导致很多股票持仓已经处于高位,继续上涨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市场风格往往是一年一变,前一年适合这个基金经理的风格,后一年大概率不适合。
所以投资者关注历史业绩的时候更多要关注长期的历史业绩,这更能代表一个基金的投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基金经理更换的影响,如果更换了,历史业绩就不再有意义。
4
第三类陷阱
基金名称名不副实
许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都是根据基金名称直接判断,但现在很多基金产品名称和实际持仓严重不符,俗话叫“挂羊头卖狗肉”,专业一点叫“基金风格漂移”。
比如某基金对外说做互联网投资,结果在2018年创业板低迷的大背景下却表现出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前十大重仓股里有4只是白酒股,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和山西汾酒合计占比接近30%,和互联网没什么关系。还有某基金对外说做“一带一路”投资,里面配置的大都是大盘蓝筹股;还有基金标明做中国制造主题投资,里面配置的有将近50%的房地产,有些基金甚至标明投资港股,实际上配置的却是A股。
究其原因,主要是基金经理看重基金的短期业绩,为了短期数据表现扎堆重仓高回报股票。基金经理在岗周期越短,这种现象就越容易出现。表面上看这是好事,如互联网基金搭白酒的顺风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方面,这会使基金产品同质化,对注重价值投资和风格稳定的投资者来说是“巨坑”;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有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跟风抓主题完全是跟风投机,意外收益的背后更多的是赔钱。从历史来看,频繁“漂移”只会拉低一个基金经理的平均收益。
究其原因,主要是基金经理看重基金的短期业绩,为了短期数据表现扎堆重仓高回报股票。基金经理在岗周期越短,这种现象就越容易出现。表面上看这是好事,如互联网基金搭白酒的顺风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这会使基金产品同质化,对注重价值投资和风格稳定的投资者来说是“巨坑”;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有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跟风抓主题完全是跟风投机,意外收益的背后更多的是赔钱。从历史来看,频繁“漂移”只会拉低一个基金经理的平均收益。
5
第四类陷阱
“老鼠仓”
“老鼠仓”是一种内线操作手法,既违背职业道德,又违犯法律规定,是一种犯罪行为。大概的方式是基金经理首先买入某只股票,然后利用投资者的钱大量买入该股票,等股票涨到很高价格时,卖出自己买入的股票获利,而使投资者的资金套牢,通过损害投资者利益为自身牟利,因此被证监会明令禁止。
2007年上海某基金经理老鼠仓案被查,成为证监会对基金“老鼠仓”开出的第一张罚单。同年,证监会开始对“老鼠仓”进行制度规范,要求基金公司员工申报个人及亲属的身份信息;2009年,某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被判有期徒刑一年,成为首例“老鼠仓”入刑案。
这十多年,虽然监管趋严,但基金“老鼠仓”还是年年都有,而且不仅金额在加大,作案手段也在翻新。
据统计,近十年有42人、23家基金涉案“老鼠仓”,获利总金额达到3.2亿,其中13人获利超过千万,14人超过百万。涉案金额最高、处罚最严重的是某基金原交易室副总监,他动用1,700万资金交易100多只股票,累计交易金额高达10亿,非法获利4,200万。最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9,000万。
普通投资者很难识别“老鼠仓”,主要还得靠监管层严格执法,事前做好风险控制,充分隔离,事后做好风险处置,绝不姑息。对投资者来说,“老鼠仓”虽然难以识别,但一般具有急涨急跌的特征,投资者对这类基金和股票一定要保持警惕。
相关阅读:【CMA案例:烟草公司“小单元”经营模式探索】
2022年CMA最新资料包领取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M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