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金融风险案例分享|327国债风波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01 16:06
阅读:2457次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把控住了风险,就是掌握住了财富。
想要深度理解FRM®,需要对历史上曾发生的经典风险案例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成功的经验也许是幸存者偏差,但失败的经历一定有其必然原因。
今天,小博就为大家带来历史上著名的金融风险案例——327国债风波。
案例回顾
327国债: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的代称,到期日I995年6月,到期价值I32元。由于到期收益(9.5%加上保值补贴率)明显低于同期银行的利率,市场中一直传闻财政部准备出资16亿元,以148元的价格对27国债进行补贴对付,因此是市场中较为活跌的品种。
多空双方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并形成对峙格局。
1995年2月23日,贴息消息明朗,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923券”的票面利率从9.5%上调为12.24%,面值100元的债券将以148.5元兑付,空方判断错误。
中经开率领多方借利好大肆买入,将价格从148.50元推到了151.98元,空方巨亏。
万国证券(空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市前8分钟内抛出了1056万手327国债期货卖单,最后一单730万手(人民币1460亿元,是该国债发行总量的6倍之多 )将价格封在147.50元,当日开仓的多头全部爆仓。
当晚上交所确认万国证券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的“327”国债期货交易无效,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各会员间协议平仓。
最终,万国证券亏损16亿人民币,濒临破产。
破产原因
1.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低
“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前,上证所所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是2.5%,上交所规定为2.5%,深交所规定为1.5%,武汉交易中心规定为1%。
保证金水平的设置是期货风险控制的核心,当时所设置的国债期货保证金水平明显过低,不仅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比当时国内的商品期货保证金水平还低,不利于对国债期货风险的有效控制。
参与者只需用较少的资金便可买卖较大份额的期货合约,放大了资金的使用效应,也放大了潜在盈利和风险。
一时间,国债期货成为了投资的热门,国债期货市场也成为投机者活跃的市场。
2.持仓限量制度的局限
当时国债现货市场规模偏小,实际的现券流通量不过650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期货某一品种的可持仓量却并未限制要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一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进行相关的设置。
当时上证所有规定,会员单位在国债期货每一品种上的持仓不能超过5万手,但万国证券却获得40万手的特别优待。而在“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当天,万国证券实际持有200万手,远远超出市场规则的规定。
正是由于持仓限量制度的不完善和对不同投资主体实行的规定不同,导致了违规交易的发生,悲剧的上演。
经验启示
1、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国债期货试点中,采取的是“先发现,后规范"的做法,1995年全国有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但是却没有全国统一的期货法律法规。
事发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颁布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全国性效力的国债期货交易法规,但是为时已晚。
2、完善交易机制,加强风险控制
期货巿场实行是杠杆交易,交易风险比较大,因此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产生,正是由于当初的交易所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管理。
关于持仓限制。限仓是指交易所或者会员可持有合约头寸的最大数额,其可以防范衍生品交易的操纵行为,也可以防范少数投资者承担无法承担的巨额风险损失。
327事件之前,上交所规定会员单位在国债期货每一品种的持仓不能超过5万口,但是万国证券却能获得40万口的特别优惠,在327事件发生的当天,万国证券实际持有200万股,如果当时上交所能够严格实行持仓限制制度,对超过仓位的部分实行强行平仓,完全可以避免327事件的发生。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