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金融小课堂:中小股东的利益被谁代表了(下)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0-04-29 16:33
阅读:2831次

昨天我给你讲到了在现代公司的经营决策中,中小股东处于弱势地位,经常会“被代表”,然后导致所谓的股东权利形同虚设。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是管理层和股东中间有很严重的代理问题,所以会产生像期权这样的激励机制,希望用股份来绑定双方的利益。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股权集中,只有一个大股东的话,这种代理问题就会消失呢?其实不然。在股份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和小股东中间又会产生利益的博弈,产生新的矛盾。
所以今天,我要跟你讲的,就是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一个公司所面临的治理困境。
金融界有个大牛学者叫兰德尔·莫克(Randal Morck),他有本书叫《全球公司治理历史(The Hist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ounmd the World)》(又名《公司治理的历史》)。他的发现就是,除了美国以外,全球大部分国家里都呈现出股份高度集中的局面。像葡萄牙、阿根廷属于家族控股股东,中国、新加坡属于国家控股股东,德国则是银行控股股东。正因为全球都是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所以大家都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视为公司治理和监管的一个重中之重,所以经常会在媒体上、监管层的报告里面听说,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这是一个听上去很酷,在道德上几乎没有瑕疵的句子。
但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真的是永远是对的吗?我先给你讲个故事,你再做判断。
一、长期战略和短期走势之悖论
2001年的时候,全球的两家大电脑公司,惠普和康柏要合并,惠普是以做电子仪器起家的,后来才转入的PC的电脑行业,它一度占领了全球20%的市场份额。1999年的时候,菲奥莉娜出任了惠普的CEO。你要翻一翻那个时候的报刊杂志,你就会发现,菲奥莉娜是当年各种女性励志鸡汤文最常引用的一个人物。菲奥莉娜希望通过和康柏的合并,扩大公司的规模,然后在个人电脑这个领域占据头把交椅。
但是这个方案就遭到了惠普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家族后代的反对。这几个家族和他们的基金持股高达18%,是惠普的第一大股东。所以他们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很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惠普和康柏合并,不仅会摊薄惠普在打印机等领域的丰厚利润,而且PC领域的竞争这么白热化,合并会增加公司的风险。所以,大股东认为,惠普不但不应该合并,反而应该调整经营思路,将重点放在赢取利润,而不是保持市场份额上面。
大股东和管理层意见发生了分歧,这个时候中小股东的意见就变得很关键了。管理层这个时候安排了500个人,每天轮流给投资者打电话,宣传这个并购对公司股价的刺激作用。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小股东很快就倒向了菲奥莉娜这边的管理层。
在2002年4月的时候,在中小股东的支持下,这个方案就通过了。但是没多久,市场就真的打了脸,就像大股东所预料到的,并购完成以后的第三个季度,惠普不但没有在PC领域占据更多的市场,反而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股价一路走低,中小股东被牢牢地套住好几年。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看,中小股东的利益有时候并不是代表着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事一点也不鲜见。中国市场上也发生过这种事情。2013年的时候,A股有一个叫“京东方”的企业,它希望定向增发,要建设液晶面板、触摸屏的生产线,帮助企业跻身全球的行业前三。但这个方案就遭到了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定向增发的话会压低股价,因为这是圈钱。像类似这样的冲突,其实是一个“企业的长期战略”和“投资者的短期目标” 中间的一个矛盾。
像惠普家族这样的大股东,他们注重什么?他们注重整个企业的基业长青,所以他们对公司战略的延续性更看重,短期股价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而中小投资者,甚至是被雇佣的管理层,他们的投资收益、薪酬都和短期的股价是密切相关的。
长期战略和短期走势发生矛盾的时候,你很难要求中小股东既站得高,又看得远,毕竟连伟大的凯恩斯都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
FRM®考试金融小知识,每天学一点,摇身变成金融达人 。中博教育致力于为您提供FRM®考试培训。
二、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掏空”
正因为中小股东会短视,会忽略企业的长期战略,所以有时候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保护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要经常地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呢?这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大股东常常会利用自己垄断性的控制地位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是却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比如说,中国A股市场上,很多企业不是整体上市,而是上市公司隶属于一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本身是非上市企业。这样的组织结构有什么弊病呢?这样的组织结构底下,集团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所以有时候可以把集团价值很低的资产,通过各种评估,摇身一变,变成优质的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从中获利。
像2001年的时候,五粮液这家上市公司就和它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了一笔资产置换交易,进行资产置换交易本来没什么,但是他们置换进来和置换出的资产居然用不同的估价方法。置换出去的资产,用账面的净资产计价;而置换进来的资产却按收益的现值法估价。账面值为9亿的资产通过评估,升值成了19亿,中间这个置换的差额就由上市公司来承担,而且是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所以,通过这么一个会计上的处理手法,五粮液集团实际上就从上市公司名正言顺地挖走了10亿的现金。很明显,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在这一次的资产置换中是吃了亏的。所以说,利用集团公司的组织架构,来挖空中小股东,这种情况一点也不鲜见。
再比如说,还有人利用上市公司的“壳”做平台,去进行资产运作。上世纪末的时候,有一位姓柳的先生,他就运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控股结构,以5%左右的现金流权掌握了30%以上的投票权。实际上他就控股了上市公司ST长兴,控制了这家企业以后,他通过资金往来、关联交易、资产置换等各种方式去掏空上市公司。
比如说他用不到3000万的价格收购了长兴水泥厂。然后用1亿多的价格再转让给上市公司ST长兴,自己套现了7000万元。多次这样的操作之后,公司基本上就被套完了,连年亏损,股价从2000年初的15.8元一直跌到2004年的2.3元。在这个过程中间,ST长兴的投资者是损失非常惨重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还很多,所以A股市场作为一个股权高度集中的市场,经常会听说大股东“掏空”小股东的事件,所以,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其它的那些股权高度集中的国家,都会不断提出一定要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放在公司治理的首位。
所以综合来看,公司治理总是会陷入一个悖论: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会产生矛盾;而股份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又会产生利益的博弈。
现在有很多研究,老师会告诉你,你买股票的时候应该买那些公司治理更好的企业。但是实际上,公司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有不同的表现。到底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还是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其实是没有一个简单结论的。所以,落实到具体投资的时候,你只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地去看。
至于怎么分析,公司的股价是不是合理,公司的财务报表有没有作假,在我们这个课程“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决策”的这两个模块里面,这些内容,我还会给你继续讲解。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Ethan

FRM持证人,CFA持证人,CQF持证人,现任职于某对冲基金量化投资部门,从事风控管理以及交易策略制定,在风控方向有近10年工作经验。擅长采用Matlab,Python和C++进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建模和回测,授课稳中有进,举例生动,专业干货多的同时又能顾及细节,积极与学员互动答疑。耐心十足。认真实干。成功带出十数名高分优秀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