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计抵减政策与加计抵减15%政策,有什么异同?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0-10 11:23
阅读:1172次

为应对增值税税率调整对不同行业带来的影响,落实普遍性减税措施,出台了加计抵减政策,并根据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加计抵减15%政策。
一、基本规定
《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以下简称加计抵减政策)规定,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关于明确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7号,以下简称加计抵减15%政策)规定,允许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税额。
二、相同点
1.适用计税方法相同。均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计税方法项目,不适用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方法项目。
2.抵减方法相同。均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计算允许的加计抵减税额,并直接抵减应纳税额。抵减税额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核算,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是直接减免税性质。
3.纳税人行业基本判断标准相同。均以适用行业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判断是否属于适用行业的纳税人。在销售额取数标准上均按照设立时点的前后分别判断:之前设立的,以向前追溯不超过12个月的时段取数,期间没有销售额的,不再向前追溯,而是以之后方式的连续三个月的销售额取数;之后设立的,以新发生的连续三个月的销售额取数,具体取数还有一些细节规定,应当需要注意,比如,稽查查补销售额和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计入查补或评估调整当期、按规定采用差额征税的项目以差额后的销售额参与计算等。
另外,经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或者其授权的财政和税务机关批准,实行汇总缴纳增值税的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依据《*税务总局关于国内旅客运输服务进项税抵扣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1号,以下简称31号公告)规定,以总机构本级及其分支机构的合计销售额,确定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统一了总分机构的政策适用。
4.适用截止期相同。均属于期间性政策,适用截止期为2021年12月31日。届时未抵减完毕的余额不再抵减。
5.涉外业务处理相同。纳税人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其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
6.申报方式相同。均需自行判断后符合条件填写《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方可享受,并需通过填写申报表附例资料,对加计抵减额的计提、抵减、调减、结余等变动情况进行申报。
三、不同点
1.适用行业的具体判断标准不同。加计抵减政策适用于四项服务(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纳税人,加计抵减15%政策仅适用于生活服务纳税人。尽管服务的具体范围均按照《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税〔2016〕36号印发)执行(不是按照统计局的分类标准执行),但前者按照四项服务合计数判断,后者仅按照生活服务一项判断。
2.政策执行起始时点不同。加计抵减政策执行起始时点为2019年4月1日,加计抵减15%政策执行起始时点为2019年10月1日。对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在2019年10月1日之前有效时段内符合条件的,仍然可以享受加计抵减政策,并不受后续加计抵减15%政策的限制。需要注意竞合关系的处理:一是同时适用两项政策的竞合选择。2019年10月1日后,纳税人当既有四项服务销售额并符合加计抵减政策,又有生活服务并符合加计抵减15%政策时,应可以按照择优原则享受加计抵减15%政策。二是与差额征税的竞合选择。如纳税人提供旅游服务可以选择差额征税,此时可以据实通过测算比较,按照有利于减低税收负担的原则选择适用相应的政策。
总之,加计抵减15%政策是落实5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研究完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进一步支持生活服务业发展”精神的具体措施,对生活性服务业一般纳税人是利好政策。作者:叶全华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Teresa

多年财务经验,曾任职于国有大型企业,负责管理会计相关工作,后进入上市外资企业担任财务主管,8年+ACCA教学经验,执教十多届方向班,曾带班级MA通过率100%; 授课思路清晰,运用最简单易懂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灵活,新加坡留学期间求学于多名明星讲师,总结归纳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于授课;课堂风趣幽默,有极强的亲和力; 考点把握到位,仔细研究考点的趋势及考题的变化情况,让学员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教学认真负责,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名学员,认真辅导和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