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又不合群的人,该如何找工作?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5-14 10:54
阅读:1719次

“你太内向了不好,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你自己在生活中内向一点也可以,但工作了这样不行啊”
“走出舒适区啊,多交一点朋友、多认识点人总归有好处”
从小就内向的人,经常被打上安静、不合群、自卑、没有幽默感的标签,从家长、老师、朋友那里,也总会听到“别这么内向了,活泼一点”。
内向的人,从开始准备找工作时,就被强按头开始扮演一个自己陌生的角色了。从Networking、500强性格测试、群面、实习,进入社会的每一环考验都像专为外向者设计的游戏。
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向的人在求职中总吃亏, 但我真的不想假装自己很外向了。”
01 因为内向,我找工作比别人难多了
国外的留学生感受*明显,从*开始去Networking,就已经很难。在家里准备了10个不同的Icebreaker topic, 到Networking的时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端了一杯鸡尾酒走到角落里,*后拿着准备好的简历原封不动的回学校了。
国内成绩好是凌驾于性格之上的评价标准,但西方社会对外向性格的人一直偏袒。我们也急着在各种派对中变得八面玲珑,成为那位*受欢迎的酷小孩。
学校老师认为*优学生是性格外向开朗的,能言善辩的,体育特别好的、具有社交风范和*气质的。Target company的JD强调着,团队希望引进一个外向型、充满活力和朝气、与其他团队队员友好相处的伙伴。
MBA毕业的Evensong,从来读MBA的*天起,就感受到了这个环境对内向星人的浓浓恶意。这里的每个人仿佛都是社交高手,每时每刻都在人群中,像遇到人生知己一样热切的攀谈着,游刃有余的到处游走。她至今记得在Orientation的一个活动上,自己站在人头攒动的大厅角落里,内心崩溃:这样去社交,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West是985的机械工程硕士,平时基本蹲在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平时不参加社团活动,没加入过学生组织,只有几个朋友,基本只和室友和隔壁的几个熟悉的同学来往,运动骑单车、跑步,到周末就回家。
秋招他开始找工作,符合要求的工作投了很多,网申和笔试都很顺利,但面试官一问话就紧张,说话打结,尤其是群面——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HR问你为什么不说话,满脸通红也不知道怎么答。
整个秋招过去了,周围的人基本都有offer了,只有他没有。他喜欢黄子华的《冇炭用》关于自杀的那一段:“你点可以死,你试过未先,你都未试过你点可以死。” 死都想过了,不如想下怎么找工作咯。做不到大佬那样,先做到大佬一半哪怕一点都好,至少比挂掉后登上头版头条好。
02 内向的人,突破口在哪里
内向的人在求职时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向*,因此会对自己性格“劣势”更加敏感,越来越不自信。
我们身边太多的例子,往往外向者更容易脱颖而出;而内向者,我们很少听见他们的发声,因此越来越质疑:难道这个社会中,内向的人就是没有吸引力吗?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我们需不需要合群”,里面有一个论点:“我不合群我要不要改,不要改,因为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内向的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内向不善辩,但和外向的人一样,各自有不同的内核和闪光点。
张小龙这种“闷油瓶”,一直都是社交的失败者。但谁也没想到,身为社交失败者的张小龙,在成为内向的佛系中年时,开发了微信。
微信团队遭遇瓶颈的时候,张小龙就带着大家一起听摇滚乐。好像脑细胞在震颤,灵魂在狂舞。听嗨了,大家灵感就来了。
张小龙相信,社交产品都是孤独者发明的,是感性、敏感的人做出来的。
比如「摇一摇」的背景声音是来福枪子弹上膛的声音——是张小龙玩CS时,得到的灵感。因为这种声音,会让用户感觉很爽。
比如微信的「跳一跳」小游戏开发出来后,张小龙为了测试,经常通宵打这个游戏。*高打出6800多分,能把这款游戏打到高分的人,都需要投入进去,心无杂念,如老僧入定。
内向的人,*大的问题不在于性格本身,而在于——明明内向,却要装得外向,装成不伦不类,却忽略了去挖掘自己除了内向、外向之外的特质。
内向者的*个突破口,在于接受自己的内向,但不给自己设限
“我内向所以我群面就是做不好”
“我内向我实习的时候就是没办法跟别人打成一片”
“我内向所以我就是不想跟任何人合作”
我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这并不代表我不阳光、不开朗,不具备社交能力,这一切都是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内向并不意味着自闭、害羞,内向其实定义是“能量来自于自己而非外界”。
*流量易烊千玺也是一个性格极度慢热内向的人,在组合的访谈之中,他永远没有办法像其他两位成员一样自如地在镜头面前开玩笑、抖包袱。
即使是参加过很多的综艺节目,但也鲜少在节目中能看到他有外放的情感,可以称得上是木讷。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他一直去追随或模仿其他两位成员,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他。不假装、不迎合,但并不意味着不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喜好和专注了。
恰好相反,他花了2、3年的时间去发现自己做不成别人,同时默默跳舞、探索不同的乐器、学习雕塑和摄影。深度专注,忽略娱乐圈的杂音,尽管不通“外向”这1窍,但其他9窍都通透。
内向者的第二个出口,就是在尝试过外向而不得之后,不如放弃无效纠结,把时间留给自己独立思考,去培养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发掘你的优势。
不妨列出一串清单帮助自己梳理:
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在我的团队中,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就算我的优点已经被别人拥有,我能怎么做得更好?
我曾经的前同事L,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和我自己的外热内冷不同,他很少加入我们的谈话,鲜少和我们一起吃饭聊天,连领导都很少想起他。但第二年我们突然成立了新的项目组,L只是作为辅助人员在项目中。
他看起来真的很边缘,就是核查我们的产品bug。我们组本身就是细节控,所以当后来L在反复一个人去测试核查之后,*后整理出一个修改列表,把哪里出现什么bug、建议如何修改——都条理清晰的展开,我们才发现团队里竟然有一个比我们还扣细节的人。
虽然一起挺过项目、熬过夜、扛过来,项目结束之后,L也并没有就和我们变得更熟,但我们却记住了他的细心。之后的很多产品项目,领导都指明他参加。
L牢牢给自己贴稳了“细心”的标签,覆盖了之前外人眼中的“内向”,虽然他并没有尝试摆脱这个印象。
所以内向者的第三个出口,在于建立自己的能力标签,不必改变,而是放大你的优势。当大家只看到事情的好处时,你可能更关注风险;在所有人怀疑的时候,你能给出确定有力的见解,相信一句话:Work can speak for itself (活好自己会说话)。
03 求职对内向者真的不友好吗
回到*开始我们谈到的求职。很多内向的同学,都会误解一个求职的关键点,就是匹配二字。
内向外向没有优劣之分,很多同学每年在企业的性格测试折戟都是一开始就奔错了方向。
高中同学老罗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大三的时候我参加过华为的性格测试,但是没有通过。我一度以为是自己的性格有问题... 但我其实是一个很外向的人。
华为的性格测试结果1年内都是有效的,所以我在研二才再次参加性格测试。这一次,我就是裸考,根据我自己的真实性格选择,*后拿到了产品行销经理的Offer,而这个岗位比我一年前投递的研究员更加适合自己。”
所以与其拧着性格去选择不合适的岗位,在职业规划的初期就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比如投行的IBD和Quant/ER,就对面试者有差异化的性格要求。
其次,就是刻意练习。是的,你逃不过这一关。
有一些目标(比如留学生必须要networking、校招的你必须在群面中发表观点),你必须走出舒适区才可以得到,那就通过多次的刻意练习去尝试,就当作给自己一个小的挑战。大不了,尝试过后给自己一个独自的休息时期。
有的时候内向者如我,也会对自己蒙混过关:你的问题是因为自闭、太宅、不善交往、害羞、自卑、度敏感、还是根本就太懒?不要把什么原因都往内向上面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内向/外向很多时候由幼时的经历决定,我们不必苛责自己。经过社会洗礼,我们可能*后学会了让自己变成外向型人的技巧和手段。但终有*,我想要的不过是卸下那些技巧,大大方方的成为以前那个无所畏惧、享受独处的、内向的小孩子罢了。
内向的我们能学着合作,也可以允许自己不合群。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相关阅读: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