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发朋友圈了?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3-06 18:18
阅读:2173次

1.
“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在微信上问。
“没有,只是我好久没发朋友圈了。”
打开朋友圈,才发现这一年的朋友圈内容,除了分享文章以外,像从前精心雕琢的朋友圈,已经很难找到。
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
晚上出去跑步,跑到10000步,一定要拍下步数截图,然后发朋友圈打卡。
看书看到觉得有意思的文字,也要截图发朋友圈。
出去旅行,更是一路拍拍拍,外加各种修图软件切换,*后九宫格分享到朋友圈。
那个时候,朋友圈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宣泄心情的出口。开心了,写几句抒发下心情;烦躁了,随口说几句,发发牢骚……
慢慢地,朋友圈从“全部可见”到“分组可见”,从“随时可见”到“半年可见”……到现在,看到再美的风景,都没了发朋友圈的兴致。
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也是一样,朋友圈还是会刷,只是自己越来越不爱发了。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知乎上有句话形容得贴切,“不发憋屈,发了矫情。”
是啊,我们仍然有渴望倾诉、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但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2.
我特地翻看了几位从前非常喜欢发动态朋友的朋友圈。
从前无论是出门旅游,放松享受,一日三餐,还是熬夜复习,勤勤恳恳,都得先掏出手机,来条动态的他们,如今,要么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要么把从前的消息删得一干二净,更有甚者早已停止更新动态。
身边越来越多人,都仿佛在远离朋友圈,远离社交分享。
问了其中一位,为什么现在不经常发朋友圈了?
她给我的回答是,感觉没意思了,生活是自己的,身边的人可能会了解一些,而其他人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顶多点个赞留个言,有什么意义呢?
从前想着发朋友圈是能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的状态,后来才发现,真正在乎你的人,你不用发朋友圈,他们也会知道你在干嘛;
而那些压根不关心你的人,即使你每天刷屏,实时直播生活,他们都会选择无视。
3.
村上春树说:“人生而孤独所以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互相寻求安慰。”
正因为我们生而孤独,所以我们总是有着倾诉和交流的冲动。
然而,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个学妹曾经跟我吐槽过这样一件事,大二一整年她都在努力学习,有多拼呢?就是在图书馆的时间几乎占据了她的课余生活,她的辛苦也没有白费,*终她在这一年过了两门CPA考试。
学妹觉得很开心又很感慨,于是发了一条相关的朋友圈。发完之后,就有人在评论下面阴阳怪气地评论:
“哎哟,不愧是学霸,甩我二十条街。我这等学渣望尘莫及。”
“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啊?”
学妹发现,真正为她开心的没有几个人,大多数人也根本不在意她付出了多少努力,还有人只是觉得她就是单纯在炫耀。
但学妹其实只是想把这件她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
你觉得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别人眼里是炫耀或者低级;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矫情和懦弱。
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关注、赞赏和懂得,但又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
4.
人越长大,越是喜欢把情绪藏起来。
以前,每个人都是话唠。遇到屁大点事,都要发发朋友圈。现在,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学着藏着不说。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越长大,就越是不想说话。
编辑了一大段话,配好了图,但按发送键时,又犹豫退出了。
半夜发了条朋友圈,不到十分钟又觉得太矫情,于是赶紧删了。
明明心里憋了好多话想说,但点开朋友圈,又不知道该说啥。
人越长大,越学会隐藏与忍耐,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的中心,任何困扰都能够自我消化,不再需要那些所谓的喧嚣与表达。
人长大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不断剔除内心脆弱、敏感、自私等弱点的经历,逐渐变得什么事都能理解与接受。
朋友圈,你发或不发,多发或少发,那都是你的自由。
从经常发到偶尔再到不发,也可以说是一种成熟。
学会支配好自己的情绪,分配好自己的时间。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 zbgedu.com
相关阅读: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