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经济学:如何在圣诞节合理地浪费钱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12-21 17:04
阅读:2350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圣诞节的礼物互换*是浪费:收礼者对礼物的价值判断,往往要比送礼者更低,美国应用经济学家Joel Waldfogel在15年前的研究中就指出,这种低估程度好则只有10%,至多可达三分之一。
而且,送礼往往会犯错,毕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永远只有自己。双方互相揣测着,然后就发生了《麦琪的礼物》那样的乌龙。
互换礼物甚至对宏观经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凯恩斯经济学家认为节日期间,雇佣数目上升,社会总需求也扩大,还能在衰退期拉动经济;但同样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节日累积了一年到头的消费,企业需要为了节日运力开拓大量(平时无用)的闲置产能,大大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就算要送礼,**的礼物当然是冷冰冰的钞票。但是金钱交换也未免过分敷衍,生活不是经济学,你我也不必让自己令人讨厌。我们需要跳进商家的陷阱,但从坑里爬出来之前,至少可以努力让自己捞到一把用得上的种子,而不是满身泥巴。
事不宜迟,让我们赶紧来看一看怎么送礼,才能合理地浪费金钱;又有哪些礼物,是久经考验的礼物中的战斗机。
备礼的思维雷区
礼物的意义,在于其恰当性,而非价格。
在寻找恰当性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是大忌。我们往往会扩大对方与自己的相像程度,结果就会发生类似“我喜欢香蕉,而你给了我一车(你喜欢的)苹果”这样的惨剧。
直接询问对方希望获得什么礼物,是*保守的选择。——不要筹备惊喜,我们宁可不要惊喜,也要避免大概率的惊吓。而且行为经济学研究证明,人们往往不愿意为自己花钱,但是却愿意为他人付款;我或许不舍得去听维也纳爱乐,但我可能愿意帮你买五月天的内场票。
礼物中的战斗机
圣诞套装:红酒也好,糖果也好,巧克力也好,护肤套装也好,没有人会对应景的限定款拥有抵抗力。注意,对于女性来说,护肤品和化妆品的个体需求差异明显,可以观察她平日使用的品牌。
当然选择限定款意味着你不得不跳进商家的销售陷阱里,但它的确是个人家人爱的香饽饽。而且,品牌往往在前期已经对主打节日产品,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收到限定款的那一瞬间,扑面而来的“似曾相识”感,会加强喜悦的情绪。
“咖啡因周边”:现代人离不开咖啡因,无论是茶还是咖啡,甚至止痛片。可以针对对方喜欢的咖啡因产品(主要是咖啡和茶),筹备相关的周边礼物。例如针对手冲咖啡的耐热玻璃虹吸壶,精巧的西式茶具或是中式盖碗。如果你对咖啡因产品有足够了解,直接送产品也可以。
“体验性”礼物:如果希望礼物更有纪念意义,体验性的无形礼物,要比有形礼物更能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一次温馨的旅行,或是浪漫而又刺激的滑翔伞体验,都会留下长久的回忆。
再次强调,护肤品和化妆品的个体需求差异明显,但是SPA不存在这个问题。按摩服务或是美容服务适用面广泛,成本也不高。
礼品卡系列:标准化不会让礼物的价值被低估,现金*好的替代品是礼品卡。当然,无谓损失的风险仍然存在,约有10%的礼品卡都不会被兑现(这也是商家热衷卖卡的重要原因)。但它避免了现金的冷漠,也比现金贴心。
简单的商务选项可以是星巴克、Apple Store、亚马逊的礼品卡。面对你不了解的收礼者,这是比直接购买商品更保险的选择。
如果要更个性化一些,视频网站的礼品卡也是一个可行的选项。在片头广告越来越长的年代里,付费免广告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而且会员还可以获得高清电影资源。
送花虽然略显俗气,但是没有人会为此生气。鲜切花市场正在崛起,包月花束寄送服务也越来越多,在微信上点点手指填个地址即可。
经济衰退、手头拮据的经适选择
如果没有一掷千金的豪气,性价比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手头拮据但仍然想送出一份好礼物,总体上可以遵循一个思路:凸显心意。
无论什么年龄,手工作品都是*好的体现心意的载体。食品是不错的选择,一罐果酱(非常简单),烘焙的糕点或是饼干,甚至一起拼乐高积木。进阶一些,可以DIY一些共同回忆,例如整理照片合集(可以打印出来,或者是刻录在光盘里),车票、电影票做成的小册子。
还有一个0成本的选项:沟通。如果是与家人相处,经济的难处大可以坦白,借着这个机会与伴侣、长辈或是儿女坐下来好好沟通一次,弥补平时工作压力下疏忽了的关系维护。沟通没有成本,但未必供过于求。
话痨可能不适用“对话”的沟通模式,但是你也可以尝试写一封信。现如今还在写字的人都没有几个了,更不必提手写的书信——你会发现书面沟通与对谈沟通有很大差别,冷静下来的信件能让你思考得更加周全。
对于不问家务事的男士来说,分担一下伴侣的家务压力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在衰退的年代里,口袋瘪瘪,换位感受太太平日的辛苦,也能帮助自己对生活充满感激。
自暴自弃指南
*后的*后,不近人情的你,还大可以把Joel Waldfogel的1993年12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圣诞的无谓损失)打印出来,气死你的收礼对象。
看看他都发现了什么:送礼会损失礼品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价值;1992年,假期的礼品支出规模大约在380亿美元,也就是有40-130亿美元,被生生浪费掉了。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