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回归,蚂蚁金服国际化即将腾飞?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12-03 15:30
阅读:1092次
“孙权”胡晓明从阿里云总裁调任至蚂蚁金服总裁,据说内部都很振奋。在金服内外,胡晓明都有很多粉丝。他的回归,会为金服这几年重点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带来什么样的提振呢?
胡晓明是是马云亲自招的*个金融专业人才。在蚂蚁金服还没有成立之前,他开创了阿里小贷,后来发展成网商银行。而他任上*成功的产品是花呗,国内一众的大小互金企业望尘莫及的信贷产品。
此外,他也是芝麻信用的早期操盘人。
2010年,胡晓明在阿里内部创业的“牧羊犬”上线
在消息公布之后,他自己也发朋友圈表示“这是第三次回到金融科技主战场”。
三进三出,里面的故事应该不少。也透露出了如今如日中天的蚂蚁金服一路来的艰辛。
2015年,马云曾提出:“未来十年海外市场要占到阿里收入的一半”。也是当年,阿里云和蚂蚁金服几乎同时定下了国际化的目标。
现在,阿里云已经成为继亚马逊AWS、微软Azure之后全球第三大公有云服务商,在全球好几个大区都有了明显的存在感。而蚂蚁金服的成效还不太显著,除了对中国游客的收单和在东南亚印度的投资之外,存在感还有待提高。
诚然,阿里云的产品和技术相对比较直接,在海外很多*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相对当地的对手优势非常明显。 而且,在海外直接用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通过投资和技术输出)让阿里云在市场和推广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相对来说,蚂蚁金服在海外遇到的环境要复杂得多。挑战也往往来自多个层面。
不过,虽然困难种种,国际化必须做下去。在国内,蚂蚁金服虽然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后面,但是往后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到了瓶颈期,直接和银行竞争不太现实,而转型为技术和信息公司又意味着短期的收益会受到影响。下一步国际化带来的广阔空间对于以后的增长前景至关重要。
蚂蚁金服的国际化思路
蚂蚁金服的国际化思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根据金服对外的描述,国际化分为三步:
*步,先拿下出国的中国游客的收单业务。在东南亚*的主要旅游城市、迪拜、澳洲等,都已经逐渐普及。不过既然是面向中国游客,推广和服务主要以中文出现。
第二步,让非中国消费者使用支付宝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购物。
第三步,同时输出技术和商业模式,构建国际化支付系统。
以东南亚为例,目前蚂蚁金服在东南亚有三块业务:支付宝海外游客收单、电商(Lazada)后台支付、以及投资各国的钱包和支付系统(例如:印尼的Dana、菲律宾的Mynt、泰国的Ascend Money等)。
以上思路的第三步,应该是金服在海外*深度的渗透了,因为各国对外资在金融业的渗透在政策上都会很敏感。金服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太可能去主导做金融, 所以利用输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数据风控等能力来构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系统。
在这方面,金服面对本地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至少是有三五年的优势的。所以未来的这几年时间很关键,不能浪费。
目前有些眉目可以当作样板的应该是印度的Paytm了。2015年1月和9月,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对Paytm开展两轮投资,合计9亿多美元,占股40%,重金投入加上正赶上印度政府突然的废钞运动,再加上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这两年Jio推动的移动互联网覆盖迅猛发展,Paytm很快就发展成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 zbgedu.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