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10月就报考了ACCA资格考试,但是那时候还没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因此浪了大半个学期,也没去上课,直到今天能顺利考完前几科,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在学ACCA的这一年中是个什么样的体验。
在大二寒假,惊觉我还剩一年半就要去找工作,在不学大学里要考不出了,这才切实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赶紧报上了2月份寒假班的F1。在之后的过程中,我就一直拿时间不足这一因素来逼迫自己,不然因为惰性根本就学不下去。
说实话,在提交试卷后看到分数的一瞬间我是有点震惊的,但也并不特别意外。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程。我的本科专业是药学,在学ACCA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更加认真对待,尤其是前几门基础课程。由于校区距离面授地点太远,我选择了听网课的方式,学习的资料除了打印下来的网课讲义和练习题,还有我自己买的BPP出版的相应教材(真的是厚厚的一本呐)。我基本上按照“听一章网课→做一章习题→对答案”这样规规矩矩的顺序来学习,如果在习题中遇到了答案解析不能解决的疑惑,我就翻开那本厚厚的教材去解惑;如果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就找同样在学ACCA的朋友帮忙(当然啦,他的进度比我快很多哈哈~)。在做题的时候我会注意把不确定的题目(即使做对了)和做了之后有明显收获的题目标记,便于复习。把网课看了一遍,章节题也做了一遍,就开始复习了。每个人复习的方法都有些不一样吧。我先通过做Mix Bank的题目检查发现自己前面的知识有哪些忘了或者还没熟练掌握的,先做题,对完答案再翻讲义和教材;然后把网课讲义和自己做的笔记仔细看一遍,这个过程比较慢,重新思考每一个知识点,会发现自己有不少疑惑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尽量一一解决;接着在重点章节和必考知识点上就翻开那本厚厚的教材看例题;*后复习标记的习题;*后的*后,把习题册的两份模考题做了,大概估计着自己的分数。如果把一切都做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就津津有味地捧起那本厚厚的教材东看看西看看。
其实我F1和F2的成绩并不理想,我想了想原因。学F1的时候我连刷很多章网课再来做题,而且F1的知识繁杂琐碎,记忆量不小,学完F1到考试中间隔的时间太长,也没有完整地复习一遍。F2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好好琢磨,有些死记硬背,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发现考题和平时做的练习不太一样,考题更灵活多变,只有真的理解了知识点才能不费力地做完考题。
经过这次F3的考试,我更加确定了一点——理解的重要性。考点不变,但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是多变的,而且考题会更贴近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点有较高的理解程度。学习的时候如果只是单向地接收直接呈现在面前的知识,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状态下,遇到比较简单、之前做过类似的题,能解决,但若题目把外衣变了变或者多绕了几个弯,实际考察的知识点没变,可能就解决不了了。F3会出现很多公式、计算的模板,这也是考察的重点,但如果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不需要背,拿到题目,自然知道如何处理。
当然,*重要的还是保证上课质量,保证笔记完整程度,在此前提下再做一些适当的练习。在考前,一定要给每门课留下至少三天的时间,过几遍课本、笔记,做几套真题,练一下手感。
*后,我想说,在学ACCA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能有个不断逼迫自己的客观因素还是蛮重要的。建议大家在不想学的时候可以找个能逼迫自己的条件,比如一次多报几门,这样你就会心疼人民币,不会想让自己轻易Fail,就会去好好学了…
本文由中博ACCA学员走心分享,其他机构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