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的重要性大家都是知道的,150分的满分,拉分的差距很大。这就导致了每一年,数学成为广大考生的备战重点。数学复习经验贴想必大家已经看过不少,今天小编就来揭秘考研数学命题组,看看近三十年的数学命题趋势吧。
考研数学的三代命题组
一代命题组
从80年代末到2000年同属一代,其中1998-2000年数学命题组中换了半数新成员,所以风格开始明显改变。代表人物:胡金德教授(线代组长)、蔡燧林教授、徐兵教授(高数组长)、周概容教授(概率组长)、范培华教授(经济类组长)、龚东保教授等等。
目前*红的教辅多为一代组成员的作品或修订版,如曾经的二李全书,现在的李王全书等。
二代命题组
从1998-2000年组中开始过渡换人到2001年之后大换血,可以称为二代命题组。其中有合工大的朱士信教授、黄有度教授、东南大学陈建龙教授(线代组长)、大连理工数学研究所的两位教授等。
教育部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更成熟的题库制,上述命题老师所出的题可能还会经过另一拨教授的再加工。
二代组除合工大两位教授的同僚们除了出很高质量的合工大五套系列外,基本不出现在考研的教辅圈内。
三代命题组
三代组的构成是机密,目前只能知晓其中有南开、华南理工、西交、国防科大、中科院数学所的教授。
从2015年开始掌勺,15年的试水难度是很温和的,有许多回归基础的东西,甚至考了教材上的求导商法则证明这样的题。
16年给了考生当头一棒,完全不同的出题风格和较大的计算量让许多考生崩溃。
17年总体难度趋于平和,只有少量考题体现数学思维水平,以体现区分度。
18年又是相当惨淡(尤其是数学二和数学三),很多考生叫苦不迭,不过普遍认为难度要低于16年。
这个组的命题风格已基本成熟稳定。这四年的数学是一年难一年容易,但总的命题风格保持不变,就是大部分题考察基础概念的理解程度与计算准确度。
18考研数学命题特点
冷门的简单
数一、二、三中都不乏低频(冷门)考点,数一中第8题考察了假设检验(此前30余年只在1998年考察过一次),数二第16题对平均值定义的考察,数三考察了疑似超纲的二阶差分方程。
虽然对于冷门知识点的考察较往年多,但是对于这些低频知识点的考察非常浅,只要弄清楚定义、直接套用公式即可解出。
计算量大
近年来考研数学已经有了计算量变大的趋势,18考研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有一道线性代数的解答题,这道题的第二问考察的是矩阵方程,往年考察的都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今年考察把等式右边的列向量换成了一个三阶矩阵,求解方法本质上没有改变,但运算量大了两倍。
在其他题目上诸如级数求和的选择题、不定积分的解答以及条件极值问题上都有着相当大的计算量。
重基础、重应用
注重对基础的考察是考研数学30余年来的主旋律。18考研数学依然有110分左右是基础知识的考察,同学之所以感觉难是因为剩下30~40分的题目“偏、怪、冷”,这些题目的区分度不如之前年份,只把*好的学生区分出来了,同时这些题目的出现又难免让很多同学心态失衡,在做基础题目时因为慌张而失分。
另外一点是近些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数学应用题,应用题包括几何应用、物理应用、经济应用等。
19考研数学复习策略
*复习,不放过考纲上的任何一个知识点
在近几年高密度的考察了一些偏、冷知识点后,同学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此前没考过或很少考的知识点今年也不会出现,超低频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放在考前一两个月进行。
多动笔、多练习
除非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标准答案的题目,否则大家都要动手去做。从基础阶段就要扎扎实实练好计算,会做的就一定要做对,并且做得快。
基础万万不能丢
很多同学的复习直接从刷题开始,仅依靠着教辅资料或者是老师总结的一些固定题型的解题套路,在考场上几乎行不通。对教材的复习万万不能丢!
考研数学每年都在变化,16的计算难、17年相对简单、18年的题目考查更偏一些。小编认为研究生考试毕竟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所以19年的考研数学也不会太简单,大家还是要好好复习,不可掉以轻心!
文:中博考研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