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学习首先要*梳理—充分利用目录
大大小小的税种起码你都要听说过,进而熟悉她,了解她,掌握她。同学们可以采取的战术是各个击破,在书本的目录上攻克一个划掉一个,这也是获取学习成就感的有效方式。
税法学习其次要突出重点—建立学习卡
把书读薄了,大脑中能轻松勾勒整本书的框架。接下来就是要把书读厚了。把一些细枝末节填充到应有的枝干中,进而将税法知识丰富起来。这个时候就是要挑重点。突出重点并不难,怎么去理解重点才*重要。我的建议是,自己做个学习卡,把重点罗列出来,考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
我这里有个学习方法可以分享,我将它称之为SKIP学习法。
S(structure):建立宏微观框架结构。这一点一般是在把书读薄的过程中就实现了,但在重点梳理中,这非常重要。尤其是税法“琐碎”的学习,各个税种之间的复杂关系梳理,非常需要清晰的脉络,就像蜘蛛网一样,一丝一线必须要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整体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找准税种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比如增值税与消费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是:
1.消费税与增值税同属流转税,都是全额征税的税种,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任何费用。
2.消费税与增值税通常是同一计税依据。
区别是:
1.消费税是特定征收,增值税是普遍征收。
2.消费税是价内税(计税依据中含消费税税额),与所得税有直接关系,增值税是价外税(计税依据中不含增值税税额),对所得税没有直接影响。
K(key):锁定关键词法。这一点较好理解,锁定关键词是我们从小到大做题考试经常使用的良方。在税法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找出关键词,比如增值税与消费税同属于流转税,流转税就是这两个税种的关键词,关键词可以轻松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I(instance):举例说明,我们的教师经常会使用这样的方法。这在我们日常学习中,可以把经典试题和较容易理解的案例标注出来,反复消化。我用的辅导书四维考霸有把这一点直接标出来,这也省了不少事。没有这本书的同学建议自己动手,这对后期的冲刺复习和平时反复记忆很有帮助,减去大量重新看视频查阅资料的时间。
P(picture):这个一般是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在*开始利用,方便我们统领框架,但在复习的后期使用,可以帮我们简化知识间的复杂联系。限于篇幅,这个不具体赘述了。
SKIP学习法其实是刘佳辉老师原创的教学方法,(版权归他所有)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轻松转化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考生自学来说,这个方法对于琐碎的税法来说真的非常有用。我这里简单列出的也只是皮毛,想了解这个方法怎么具体应用的,可以去听一下这个老师的公开课。
在这个环节,我还有两个需要提示的地方:
一是:默写梳理,这一点非常重要,税法考试知识点密集,题量大。同学们的大脑必须建立清晰的逻辑,以便在紧张的考试中从容调取所需知识。
二是:记清盲点和出题套路。这是一个比较个性化的地方,我建议考生自己亲手做出来。这跟错题集一样,但是比错题集轻便,可以以便利贴的方式黏贴在错题本上,方便查阅和后期复习。
税法学习重要的是多做题—题库增加记忆
税法做题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是锻炼记忆与归纳的能力。你的题做多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你就记住了。
税种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网上有很多学霸分享的记忆法,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记忆。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要学会探索。可以借鉴学霸的方法,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状态。在这里我要提到两个学习误区:
一是学习态度上的。许多同学留给税法的时间不多,主要策略是抓主流考点,多加背诵。因为税法的学科特点和考试周期的因素,这种学习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仍然是藏着许多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税法考试要夯实基础,平时学习中也要注意稍微留一点时间,弄懂核心概念。
二是学习方法上的。税法贴近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任你看了几遍书,来回听了几次视频,做题时依然能虐哭你。所以我强调一定要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多做题,巧做题,做真题。熟悉该知识点常见的考察套路,做好笔记。
实际上,各位同学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要学会探索。不管你以什么方式学习,掌握了什么才是致命武器。所以*的学习方法,迅速掌握命题核心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