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文章来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发布时间:2021-11-29 16:02
阅读:787次

出于对系统性风险的防控,银行在监管指导下率先开展对流动性风险计量、预警与管理的探索,其中非银行金融业务随着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金融系统的资金量占比大幅攀升,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也逐渐受到监管重视。
(一)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沿革
监管要求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亦推动了监管要求的不断健全。国际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巴塞尔资本协议I以及巴塞尔资本协议II存在不足:协议中没有对流动性做出明确的监管要求,这一不足被认为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监管缺失。因此,在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两大指标对银行流动性实施监管,对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以增强银行抵御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能力。在中国内地,原银监会曾在2014年1月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做出规定。《办法》经过4年试行后,由银保监会于2018年发布正式版。《办法》提出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流动性匹配率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对上述指标均给出了最低监管要求。【点击免费下载>>>更多FRM学习相关资料】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关注重点
从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总结来看,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资本充足情况等内部因素多用以描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情况。实证研究表明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高、贷款占比越高,流动性风险越大;资产质量越高、资本充足越高,流动性风险越小(见表1)。
表1 流动性影响因素与流动性风险关系
(三)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常用工具
监测指标是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常见于监管机构对银行提出的管控要求。银行定期监测并上报监测指标数值,对于指标数值未达要求的情况,需要银行进行额外流动性准备等补偿措施进行应对。除上文提到的国际与国内监管要求的指标外,我国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常用的或曾经作为监管指标使用的监测指标,均可用于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与管理(见表2)。
表2 流动性监测指标及监控要求
除此之外,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还包括现金流模型和压力测试,前者是正常情形下的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后者是以现金流模型为基础,度量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市场资金面紧缩、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等压力情形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推荐阅读:【VaR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Lucy

FRM持证人,CFA持证人,CICPA会员(注册会计师),ACCA会员,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17年财务从业者,从事金融证书培训5年有余,授课紧跟当下热点话题,能迅速与00后学员找到共同话题引起共鸣,直播幽默有趣,被学员亲切的称为“女明星”。上课逻辑清晰,有条理,能帮助学员快乐学习的同时又能迅速掌握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