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效“复盘”方法论,工作报告不用愁!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17 13:42
阅读:1048次
面试时的case interview
团队开会分析市场竞品
年中、年终会时汇报工作
无论是回顾自己还是分析他人
我们在职场上对“复盘”这份工作
简直太熟悉了!
但很多复盘往往形式大过内容
或是变成了“批评会”
要不就是成为团队互相甩锅
或者还没看到结果,就急于下定论
久而久之,复盘成为了走过场的回顾
无法得到产出和结果
其实,复盘也是有套路的
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做好高效复盘
将其成为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需要从头了解“复盘”这门学问
什么是“复盘”?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曾经提出一个广为人知的“戴明环(PDCA循环)”理论,四个部分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为)围绕着核心目标,按此顺序形成循环,最终让团队变高效,让个人变成更好的自己。
联想的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曾说,“复盘是我最受益的工具之一。”复盘成为了联想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是联想战略工具和三大方法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复盘”引入联想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做“总结”,是一种在行业迭代巨变下不断校准目标的重要方法论。
一家企业是否够好,看它迭代得是否够快;一个干部是否做到位,看他能不能做好述职。
并且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和取舍,对事件进行快速预判,在可承受风险范围内省去大量的准备工作直接开始。在这样的场景下,先行动后后复盘成为了最优解。
复盘这个词来源于棋类对弈,学棋的人经常排演棋局。每次对局结束后复盘落子记录,在两者对弈的优势和得失中总结成败经验。
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走?下一步该怎么走?之后的几步又如何设计?局面有将有何种变动?
“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反复复盘锻炼了棋手洞察细微、总结套路的能力。
不断地复盘,可以有效提升决策力,帮助形成一套套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论体系,以便监控和调整每个节点后的事件走向。
在融汇贯通了复盘的思维后,还可以触类旁通到许多其他领域。
陈中在《复盘》这本书中提出,知识分为三类:基因知识、文化知识和原子知识。
基因知识指人千百年精华后内化的知识,遗传给个体,是我们生来就会的,它是本能的部分;文化知识是我们所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所获得的知识,是潜移默化的知识,是我们所处环境教给我们的,是本民族或者本群体演进而来的;原子知识,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属于个人自己的知识。
对应这三类知识,有三种学习途径:书本、他人、自己的人生经验。
其中,我们向外界(书本、他人)学习占了30%,而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占了70%。
高效的GRAI复盘模型
1.回顾目标(Goal)
不忘初心,回想自己最初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期望是什么?最好明确地记录下来,方便与之后的结果作对比。
2.评估结果(Result)
将结果和目标作对比,评估结果与目标的匹配程度,基本上分为完全一致、超越目标、未达预期或添加了预期没有的项目这四个程度,通过差距发现问题。
3.分析原因(Analysis)
分析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什么结果与目标会发生偏差,与目标相比有什么亮点或不足,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4.总结规律(Insight)
这是复盘最重要的产出环节。找到事件本质,总结其中的要点、规律与流程并记录下来。同时,思考要继续哪些措施、实施哪些新措施、叫停哪些项目等。
什么时候应该复盘?
我们的大脑经常会抹去记忆中无关紧要的细节,导致记忆与当时的真实情境产生偏差。有一个理论正说明了这种现象:
曼德拉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许多人说南非总统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监狱中死亡,但事实上曼德拉直到2013年才逝世。但仍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清晰地记得自己看过曼德拉早已去世的新闻、报道甚至葬礼的电视片段。
所以,在复盘时我们要在事件发生时将每个节点明确记录在某个地方。
1.小事及时复盘
2.大事阶段性复盘
3.事后全面复盘
同一件事做三次,是把事情琢磨透彻的有效方法
除了我们都知道的PDCA环(戴明环)外,还有一个关于复盘的PDF环。PDF环也叫做柳传志环,主要内容为沙盘推演(Preview)-执行(Do)-复盘(FuPan)。相当于把同一件事做了三次。
沙盘推演源于军事术语,做好事先的计划和路线,模拟实际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在定目标时切忌“信口开河”;执行时紧跟进度,调整节点;事后复盘,根据每个节点的记录分析经验教训,总结出一套方法论。
复盘的“八步法”:回顾目标、评估结果、过程叙述、分析原因、总结规律、案例佐证、固化标准、行动计划。
参考:陈中著. 复盘 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8.
推荐阅读:【21年CPA成绩查询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