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三种杠杆倍数的投资回报率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1-08-31 17:08
阅读:1683次

财务杠杆的定义
财务这个词很有意思,它的词义范围可小可大。我们通常说的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是广义的财务,而财务杠杆中的“财务”,是狭义的财务,特指融资。因此财务杠杆也被称为融资杠杆,指的是公司的融资结构,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投资,投资标的总价是500万元。假设我只有100万元,需要向银行借400万元。这个时候我的财务杠杆倍数等于500万元÷100万元=5倍。
如果现在银行要求,我必须至少支付总价的50%,那么我就要自己出250万元,向银行借250万元。这个时候我的财务杠杆倍数等于500万元÷250万元=2倍。你看,财务杠杆倍数从5倍降到了2倍。这就是所谓的“去杠杆”。
如果投资款全部是自有资金,没有贷款,这个时候的财务杠杆倍数为1倍。
假设所有投资人手中的钱加起来是一定的,比如1亿元,如果财务杠杆倍数是5倍,则可以产生5亿元的交易需求;但是如果财务杠杆倍数降为2倍,同样是1亿元,只能产生2亿元的交易需求;如果不可以贷款,财务杠杆倍数降为1倍,1亿元的资金只能产生1亿元的交易需求。这样就抑制了投资需求,进而也抑制了投资标的价格上涨。
财务杠杆与回报率
如果一年以后该标的升值20%,价值为600万元,而银行的贷款年利率为10%,1年以后卖掉该标的还掉银行贷款,投资项目结束。我们看看在以下三种假设下,我的投资回报率(不考虑税费)。
三种假设:【点击免费下载>>>更多CMA学习相关资料】
(1)财务杠杆倍数为5倍,我投资100万元,向银行借款400万元;
(2)财务杠杆倍数为2倍,我投资250万元,向银行借款250万元;
(3)财务杠杆倍数为1倍,我和朋友各投资250万元,收益平均分配。
在第一种假设下,1年后该标的出售的价格为600万元。首先向银行还本付息,400万元本金加40万元利息(400万元×10%)。剩下160万元全部归我。我的投资回报率=(160-100)÷100=60%。
该标的才升值20%,可是股东(我)却获得了60%的收益。
在第二种假设下,1年后该标的出售的价格依然为600万元。首先向银行还本付息,250万元本金加上25万元利息(250万元×10%),剩下的325万元全归我。我的投资回报率=(325-250)÷250=30%。在该标的升值20%的情况下,我依然获得了更高的回报率。
在第三种假设下,我和朋友都是投资人,平分收益,600万元的投资款,一人一半,每个人的投资回报率都是(300-250)÷250=20%,和该标的价格上涨的幅度相等。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即总投资回报率(投资标的价格上涨比例)都是20%,随着财务杠杆倍数的增大,股东获得的回报率也越来越大,从20%上升到60%。
财务杠杆的益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股东权益也被称为“剩余索取权”。我们注意到,在第一、二种假设下,我们都是先给银行还本付息,剩下的才是股东的。
究其根本,股东可以获得超出市场水平的收益,就是因为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相当于股东“剥削”了银行,占有了银行的剩余价值。财务杠杆倍数越高,“剥削”银行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大。
所以,负债不一定是坏事,在高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财务杠杆可以帮助股东放大收益。债务少而股东权益多的公司,相当于第三种假设的情况(合伙投资),即使投资标的升值了,其收益也要股东一起分,通常人们认为股权融资成本高,就是这个道理。
凡事必有两面。财务杠杆可以帮股东放大收益。很多公司不考虑资产结构的需求而盲目放大财务杠杆,就是为了追求收益的放大。但是如果投资标的价格下降了呢?会产生怎样的风险?
2022年CMA最新资料包领取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M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