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中国排第三的大学?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06-08 15:08
阅读:2834次
如果要给中国的大学排名,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玄学,谁排第一永远没有定论,但前两名却又毫无争议,可谁排第三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僵局。
不仅是排名第三的学校无法下定义,连“中国十大名校”都没人敢说是哪十所,以至于百度百科都关闭了这一词条的解释。
所以,中国排名TOP3的高校到底是哪一所,又是谁创造出了这层出不穷的排行榜呢?
50年代之后,私立、教会大学消失,但大学也没有出现地位差异,因为从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几乎重组了中国所有的大学,成为专业型院校之后,大学更没有可以比较的标准,中国政法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哪个更强?读哪所学校更厉害?完全比较不出来。
因此,在80年代之前,北大清华就是TOP2这样的概念基本不存在。
而且,80年代考上大学已经非常难,1977年恢复高考时,只有2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只有5%,在这么少的学校和大学生中很难再划出差别。
1985年,中央决定评估高校办学水平,“高等学校比较研究”课题组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份综合排行榜。这份表单给内地86所重点大学按理、工、农、医等类别排出综合次序,南京大学位列理科大学榜首,而清华大学位列工学类大学榜首。
在名次划分中,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并不大,比如西安交大就跟北大在指标上非常接近。
真正让清华北大成为无法比肩的TOP2,还是得靠985计划。
从199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要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也就是“211工程”。
211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但离拥有“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段距离。
1998年5月,江泽民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这就是“985计划”。
最初被当做希望挑选出来的,就是位于首都的北大和清华。
这两所学校各自获得来自教育部的18亿拨款,在科研经费上,他们一下子跟原本不相上下的兄弟院校们拉开了差距。
巨额拨款引起了其他重点大学的关注,考虑到财政限制和来自大学的压力,中央政府决定让地方政府参与进来,在其所在地区建设重点大学。
1999年末,七所非北京大学入选985计划,不过他们能获得的资金已经比不上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和南京大学在985计划的第一阶段各获得了12亿元。
此外,北大清华由中央直接拨款,其他高校则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拨款,政治地位上就已经出现差别。
排行榜可靠吗
现在问题来了,TOP2是政府选出来的学校,专门用来建设世界一流的,可是政府并没有选择排名第三的学校,那我们怎么判断呢?
这个问题,不仅我们关注,所有大学都关注。因此,中国有非常多的排行榜可供参考。
从1987年《科技日报》以SCI数据为指标对中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名到现在,中国大陆有至少32个单位或个人发布了几十个到上千个大学排行榜。
1999年至2010年是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现最多的时期。
发布排行榜的不仅有南大评价中心、上交一流研究中心、武大评价中心这类学术机构,还有艾瑞深、中信所这类民间机构,武书连这类个人研究,甚至北大附中学生都在2004年发布过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不仅可以为中央政府选优提供参考,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质量。
当一些大学对现有排名结果不满意时,就自己组织人员进行大学排名,以便提高本地区或本校的名次。
如果想从排行榜中找出TOP3的大学,通常国际上最常用的三种排行榜分别是Quacquarelli Symonds 世界大学排行榜(QS)、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THE)。
在QS排行榜中,从2016年到2018年,中国大学的前三名都是清华、北大、复旦,而ARWU的排名中,2018年的前三名是清华、北大、浙大,2017年则根本没有第三名的排名,而是复旦、上交、中科大、浙大位列3-6名。
在THE排名中,2016-2018都是北大、清华、中科大位列前三,复旦则居第四。
只要评价的标准不变,大学排行榜的名次每年很少有什么波动。
在THE的眼中,第三名就是中科大,在QS的眼中,第三名就是复旦。
要想成为TOP3的大学,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出一个大学排行榜,把名次提前,再不济还可以做一个专业排行榜,把自己较有优势的学科拿出来进行对比,成功跻身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