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心理账户:钱和钱为什么不一样?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02 15:26
阅读:883次

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
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对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为什么在你的心理账户里,对钱不是一视同仁呢?
1
心理账户
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缺陷在于: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
然而,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
在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方面,塞勒发明了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简单来说,我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
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对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你每天上班8个小时,勤勤恳恳每月收入1w元,某天你出门散步时随手买了10块钱双色球,结果开奖中了1w。
这时候心理账户就会把这两个1w分别对待,你会更倾向于冲动消费掉你中奖的1w。
为什么呢?其实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因为在你的心理账户里面,对这些钱都不是一视同仁,也就是说钱和钱不一样。
2
前景理论
人们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要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
一支漂亮的笔,你愿意花20元购买。但如果这支漂亮的笔是你的,你又愿意多少钱卖出去呢?
调查实验表明,人们往往对于卖出的心理价位要高于他们愿意购买的价格。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敝帚自珍」,说的就是禀赋效应。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股市、商业、借贷、情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均有体现。
在日常经营中,一些商家就抓住这种心理,从而让消费者购买产品。
比如说,用一些商品提供一段时间的免费试用,比如炒锅,消费者通过免费试用的方式使用一段时间后,在消费者的心理,因为禀赋效应放大了当前炒锅的价值 ,所以也就不舍得把炒锅送回去,因此就会产生购买行为。
3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与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理论中,塞勒教授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认为人都是往往对于远期规划比较理智,但在当下,人们总是选择及时行乐。
很多职业规划与成长需要高度自律,日复一日坚持定计划、找目标、做笔记、参加学习培训等等,做计划容易,执行起来却总是难以坚持。
看完以上这些,你可能会豁然开朗。毕竟人性的弱点不是只有你才有。
针对性地给自己做一些心理训练,了解一些常犯错误的心理学原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错误的发生。
理性地面对生活和投资,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能收回的,而不是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这不止是投资智慧,推而广之,也是生存的智慧。
4
心理账户有何作用?
心理账户理论的用处很多。商家会利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设置营销方案,诱惑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个人也会用心理账户来简化自己的消费决策。而且,个人在知道心理账户理论后,就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抵制一些不好的诱惑,控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事情。
心理账户还可以用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当我们去餐厅吃饭,点了一份菜,吃了一口之后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很难吃,但我们通常会硬着头皮吃完。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开场以后发现电影很不好看,但还是硬着头皮看完。我们去旅游,发现旅游景点人山人海,但我们会对自己说,门票都买了,还是继续逛完景点吧。
这就是所谓的“来都来了,买都买了,就继续消费完吧”。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每一个具体的心理账户中已经支出了一笔钱,如果不去消费完那个服务或商品,我们会认为这笔交易做得好亏,那钱就白花了。
那盘已经点得不好吃的菜,如果不吃完,我们就会觉得心理账户亏了。我们不想要承认自己已经亏了,于是就硬着头皮吃完。
但实际上,真正能让自己边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尽早承认自己确实亏了,然后点一份新的自己爱吃的菜。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ZHANG

高校法学讲师职称,拥有七年一线课堂教学经验,授课激情幽默、重点突出,课堂氛围活跃。主编《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教材配套习题册》内部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