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金融风险案例分享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1-01-28 16:17
阅读:1901次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把控住了风险,就是掌握住了财富。
想要深度理解FRM®,需要对历史上曾发生的经典风险案例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今天,小博就为大家带来2008年金融危机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雷曼兄弟破产。同时,该事件打破了美国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的幻觉。
案例回顾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国公司破产法案的相关规定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金融公司。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是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2007年,雷曼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32 位,2007年年报显示净利润高达42亿美元,总资产近7000亿美元。
从2008年9月9日,雷曼公司股票一周内股价暴跌77%,公司市值从112亿美元大幅缩水至25亿美元。
第一个季度中,雷曼卖掉了1/5 的杠杆贷款,同时又用公司的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现金为客户交易其他固定收益产品。
第二个季度变卖了1470亿美元的资产,并连续多次进行大规模裁员来压缩开支。
然而雷曼的自救并没有把自己带出困境。华尔街的“信心危机”爆发,金融投机者操纵市场,一些有收购意向的公司因为政府拒绝担保没有出手相救。
最终,雷曼兄弟还是没能逃离破产的厄运。
破产原因
1、业务集中于不动产,引发流动性风险
雷曼兄弟的业务过于集中于固定收益部分。当时,雷曼兄弟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发行量和销售量排名第一。相应的,雷曼兄弟的资产中低流动性的占比超过80%以上。
雷曼兄弟的证券投资和金融工具中,按揭贷款及房地产相关的资产占比最大,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仍高达35.5%。
与此同时,雷曼兄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当市场崩溃时,房价下跌,资金匮乏,流动性紧张,巨大的系统风险直接引发了雷曼兄弟的危机。
2、杠杆率太高且过度依赖短期融资
雷曼兄弟自身资本有限,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
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7天、一个月等)。
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扣除要偿付的融资代价后,就是公司运营的回报。
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盈利能力,但同时也使风险成倍增加。雷曼兄弟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其经营对短期的流动性要求较高。
危机发生后其持有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等资产大幅减值,难以变现,致使公司短期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
3、持有过多不良资产
雷曼兄弟所持有的很大一部分房产抵押债券都属于第三级资产(Level3 Assets) 。
雷曼作为华尔街上房产抵押债券的主要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将很大一部分难以出售的债券都留在了自己的资产表上( 30%-40%)。
雷曼将这些债券自己持有,认为风险会很低。但问题是,这些债券没有一个流通的市场去确定他们的合理价值,因此估值差别会很大。
在依赖第三方(标准普尔等)提供的评级和模型估值时,有将此类产品高估的动机。
雷曼兄弟在2008年第二季度末还持有413亿美元的第三级资产,其中房产抵押和资产抵押债券共206亿美元。
在这些持有中,次贷部分有约2.8亿美元,住宅房产抵押占总持有的45%,商业房产抵押占55%。
经验启示
1、危机意识: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提出的“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企业越大,就越要有危机意识。
生存了158年的金融机构也会轰然破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金融风险掉以轻心呢?
2、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雷曼兄弟作为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其内部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对规范的程度,但其仍在困境中破产,说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因此不仅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企业家要随时准备好面对企业倒闭的状况。
3、正确的战略规划:
雷曼兄弟的破产主要是因为其持有大量次级贷款和不动产,在投资方向和战略规划上出现失误。
因此,企业高管要对市场发展趋势有精准的判断和把握,从而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局势中不乱阵脚,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通过本次案例分享,希望能让同学们在金融风险的学习道路上有所收获和启发,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2022年FRM®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FRM®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