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
(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五、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旧,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本的、决定性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