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及其对智能财务发展的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20-04-23 11:12
阅读:2611次

尽管这个观点在资本市场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AI)具有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特点,不仅可以替代人类7X24小时不间断地完成一些计算类和程序性的工作,还可在复杂的场景下模拟和延伸部分原本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感知智能,甚至正在借助于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工具尝试实现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智能。这些特点,使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类似病毒肆虐的高危场合部分替代人类工作成为可能。
抗疫中的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这次新冠肺炎防疫中的应用场景很多,而且通常是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其他技术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特点。
第一,AI已在疾病诊疗和医药研发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中国医院及其医联体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巨大,陆续建成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系统(EMR)、实验室管理系统(LIS)、移动护理系统(MNS)、体检管理系统(PEIS)等,为这次特殊时期疾病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笔者还观察到一些新的智能应用场景:
智能病毒检测、检查。如阿里达摩院AI团队、杰毅生物和浙江疾控中心联合研发的基于AI诊断算法的监测平台,该平台可针对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检测分析,可将疑似病例的确诊时间从数小时减短至半小时;商汤科技的“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可以对疑似患者肺部CT影像进行病灶自动检出、定位、弥漫性程度分析并自动生成报告。
机器人导诊、问诊。如猎户星空公司的智能机器人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回复发热问题、引领病人以及为病人初诊;达闼科技的机器人在北京地坛医院大厅入口处执行对就医者批量测温、问询、导诊等工作,可减少医护人员与病患者直接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
机器人杀菌、送药、送餐。智能机器人经过训练可自己认路、长时间不间断工作,完成在隔离区点到点送药、送餐以及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如擎朗科技的机器人在武汉中心医院和杭州隔离点等地执行送餐任务;猎豹移动的机器人在火神山医院执行递送化验单和药物的任务;普渡科技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温州人民医院为患者提供非接触式餐食、物品配送服务。
智能远程会诊。如四川省卫健委组织四川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功完成了两例新冠肺炎急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武汉协和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成功地采用远程会诊,对两名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就患者出院时机以及出院后的病情观察与隔离进行了远程讨论。
支持疫苗和药品研发。如阿里云宣布在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AI算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利用该算力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华为云医疗智能体向研究机构免费开通其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用于病毒基因组研究、抗病毒药物研发等。
第二,AI已被社会疾病防控应用。
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涉及面广、时间长、任务重、复杂性高,各地政府和社区工作者借助既有的智慧城市系统,对敏感数据进行汇集共享,辅助管理者进行智能洞察,实现了防控工作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其中,笔者观察到一些新的智能应用场景:
无人机辅助防控。如大疆无人机在超过18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被用于宣传疫情、广播喊话、喷洒消毒剂等工作;科比特疫情防控无人机借红外高精测温技术、高清图像AI分析技术、4G远程控制技术、云系统指挥技术等实现空中喊话、人群体温快速测试、交通管控、大范围消毒等功能。
智能隔离监控。如深圳渊联技术推出的居家隔离检测系统在全国多地成功应用,该系统结合电子封条、物联网、远程监控、智能管理等技术,对隔离对象的家门开关状态进行远程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站、短信、语音等方式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实现精准的隔离管理。
智能批量红外测温。如旷视科技的AI测温仪被广泛部署在各地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商场、医院的出入口,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方案,以15秒/人的速度测量体温,可在高密度人流量的情况下,远距离、快速鉴别发热人群,识别误差±0.3℃,可有效抑制疫情的传播。
人员健康码管理。如支付宝针对本次疫情开发的健康码管理系统,以“个人自述、建库比对、空间筛查”为依据,通过大数据开展首次即时计算、每日定时计算、动态实时更新等工作,自动生成代表个人健康的红、黄、绿码,并辅助管理者实行“绿码行、黄码管、红码禁”措施,被用于市民出行、企业复工复产等管理场合。
智能语音社区管理。如上海沃丰时代数据公司提供的智能语音系统,可利用机器人在5分钟内拨打200个电话,自动高效地呼叫目标人群,与目标人进行多轮交互式会话,收集和确认包括身份信息、近期活动区域、近期接触人群、近期症状等信息。思必驰推出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可开展居家回访和信息通知、外来人口排查、健康监测和防护建议,并针对重点人群的疫情信息进行记录和定期跟踪等工作。
智能物流配送。如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防疫期间在武汉、贵阳、呼和浩特等地实现常态化物流配送,京东物流无人机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地部分农村,为封闭地区提供物流服务等。
智能预测疫情发展。如中科院计算所团队、清华AI团队、摄星智能、aliren区块链联盟等机构利用大数据构建SIR和SEIR传染病模型、动力学模型等,用于评价各地疫情控制效果、预测各地疫情结束时间、建议各地复工时间、提示疫情反弹风险等。
对智能财务发展的启示
经过二十多年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发展、十余年的财务共享中心(FSSC)建设和几年的智能财务(IF)探索,中国企事业单位为会计、审计、税务等经济管理人员应对类似“新冠”的突发事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近年来,会计信息化发展成绩显著,人工智能应用可圈可点,结合智能技术在新冠疾病诊治和防控中的应用实践,对未来智能财务系统建设而言,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智能财务是企业管理重要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为了降低成本、加强管控、提高效率,还是为了避免今后类似重大突发事件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智能财务都是必选的发展方向,需要企业决策者抓住时机、趁势而行。
可充分借鉴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财务领域的应用,不一定要重新研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好的技术通常可以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企业决策者可以在深度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市场上成熟的技术并移植到合适的财务应用场景中。
应挖掘更多的智能财务应用场景。需求是创新之母,此次抗疫中展示的众多成功应用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立足一线财会实践、探寻业务本质、深度挖掘应用场景,才能发现新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好的智能财务产品和服务。
应简化系统配置、提高部署速度。只有简化系统配置、降低部署的难度,才能减少系统部署和变更的工作量,进而提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在系统通用性和配置简洁性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并不容易。
应提高智能系统的远程维护能力。智能系统的健壮性和灵活性不能完全依赖现场工程师在底层代码上的实时支持,应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远程和版本化的维护方式,减少支持人员无法到场的风险。
在开发新系统时需守住伦理底线。智能技术本身没有伦理道德,但它正在或即将进入人类赖以生存的工作和最私密的生活中,甚至正在影响人类的生理过程。智能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打破既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为避免伤害广大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智能财务系统的发展必须守住伦理这个底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会计报》4月17日7版
2022年CPA历年真题+解析+考试大纲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ICP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Catherine

ACCA会员,澳洲新西兰皇家会计师协会ACA会员,曾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商业&税务咨询,参与过世界头部企业税务筹划和抗辩案例,多年新西兰事务所会计&税务咨询及金融工作经验。 6年+财经培训经验,现任多所知名高校ACCA/CPA/CMA方向班特邀讲师。温柔耐心,逻辑清晰,亲和力极强,崇尚清新和技巧型风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掌握知识点和考试技巧,在国外国内多地的经历让授课更加立体生动,善于将中外税法串联起来,同时传授实务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学生介绍实习工作;是学生眼中的成长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