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战“疫”力度可更强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0-02-26 17:45
阅读:806次

金融业一系列举措为疫情中受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重要帮助。金融机构应更好利用金融科技,更加精准定位,给受疫情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多更精准的支持,保障信贷优惠政策更好落实。
在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疫”提供的信贷支持资金已超5370亿元,为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恢复生产积极助力。
疫情发生以来,金融行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恢复生产,主要包括承诺不抽贷、不断贷;安排延期还款,免除滞纳金、罚息等;减免相关服务费用;下调小微企业利率;设立专项基金,匹配定向贷款;发挥集团优势,附赠保险等金融产品;提供线上业务;在自有平台加载疫情动态、寻医问诊等。应该说,这些举措很有针对性,为疫情中受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重要帮助。
不过,上述举措大多数依然属于传统金融服务范畴,基于数据、网络、算法方面的金融科技优势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比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餐饮企业歇业闭店,身陷经营困境。那么,金融机构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为餐饮企业提供服务?
据了解,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互联网银行由于资本规模较小、短期违约率攀升,难以为陷入困境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有效金融支持。而且,从大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流程看,不同于线上化、数字化、标准化的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仍无法完全摆脱线下环节,而且疫情也使得相关业务拓展、贷前调查等受到阻碍。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不敢贷”的情况,相关信贷的审批效率也大大降低。
2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确提出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五大方面共计30项具体措施。这些举措的落地实施,都离不开金融科技能力的支撑和应用。
金融科技需要更精准定位,保障信贷优惠政策更好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对需要延缓贷款客户的精准识别将是一大难点,既要将信贷政策落实到需要的困难群体,又要防止大规模投机套利,进而给金融机构带来连锁性风险。这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资产和信贷需求,应通过多维度数据验证和综合分析,智能建模和精准分析,核算延缓不同的期限与成本,确定延缓1个月,3个月,还是6个月还款期。
期待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发挥更大作用,给予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多更精准的支持,助其渡过难关。
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Great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 财政部,教育部全国财经教材高级会计实务编写作者;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作者; 河南省会计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作者; 曾担任16年上市公司财务顾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聘高级审计顾问。 从事大学生、研究生会计教学二十余年,方向班教学平均过级率超过80%,将幽默与严谨完美融合,是学生眼中“最严谨,最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