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博士立志成为口腔医生,拎得清,放得下,活得通透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9-12-10 15:55
阅读:1108次
还记的《爱情公寓》有这样一段戏码,拥有博士学位的胡一菲要去当手模,室友曾小贤是这样评价她的:“本科毕业读硕士,硕士毕业读博士,博士毕业做手模,你想当模特界的一朵奇葩吗?”
本以为这是个令人发笑段子,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朵这样的“奇葩”。
中科大博士朱俊鹏从中科大毕业工作六年后,参加了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高考,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并取得省考300分满分,校考278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安徽省首例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的学生。
一位中科大金融专业的博竟然回头读大专,专修口腔医学专业。问他原因,他说一方面是自己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妻子和岳父都是口腔医生,他做这种选择的背后是物质的保证。
作出这样的选择值得吗?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跨界比比皆是。
阿特 24 岁
放弃老家月薪3000的公务员,去北京月薪一万的公司做码农。
阿特毕业就参加了公考,幸运了留在了当地,在一个三线城市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拿着不多但够花的工资,可以守在父母家人朋友身边。
“放弃公务员,于我而言,就跟放弃一段虽不合适,却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婚姻一样。在体制内就业的确安逸,福利待遇也是一等一的,但是太安逸了,让生活少了点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真羡慕那些同学有机会去大城市生活打拼,赚到了我一辈子赚不到的钱!
最终阿特决定去北京。
“刚来北京工资虽然低,但可以等机会,在大城市机会比比皆是,慢慢自己可以买房,有自己的家……”
公务员,像是围城,外面的人看着羡慕,里面的人想出去闯荡。没什么值不值得可言,你拼命想考上,人家也可以想闯出去。关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自己的觉得对的选择,拎得清,放得下,才能活得通透。
学历高的人就要去做研究,学历低的就就只能做简单的体力劳动,说到底这是对社会分工的曲解。“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选择。学历与工作不是完全绑死的。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博士生应该在研究员里,研究探索着人类在科学上的未知。实际上,许多高学历的人脑并没有大家期望的那样取得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有的人卖上了猪肉,有的人去山区支教,有的则转行,选择平凡的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人们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
有人觉得这样做不值得,可仔细想想,取得高学历最初的意图是为了人生能有更多的选择。假如高学历的存在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对行业的选择,那么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如果没有自知之明,能力一般般,也不够努力,却什么都想要,那是怀才不够,一个人活着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拎得清,放得下,看得开才能获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