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难回答的问题: 35岁以后,我能干神马?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8-15 10:31
阅读:1815次

年轻人问,那些35岁的老同事都去哪儿了?
中年人问:我35岁了,要去哪儿?
很多人说,迷茫是人生常态。
但其实我更觉得,在迷茫这件事上,有个残酷的结论:
没本事的人,才纠结。
一、35岁的互联网人,都去哪儿了?
在朋友圈刷到一个扎心的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那些35岁的同事都去哪儿了?
我能看见的答案,普遍悲观:那些当不了老板的人,都成了被抛弃的老白兔。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同样是金字塔:
年轻的时候,你有无限可能,可过了30岁,如何给自己找赛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成了*难回答的问题。
二、“35岁现象”,无处不在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35岁现象”都客观地存在于职场之中。
35岁,各大用人单位都把“不待见”三个字直接写进招聘里,超龄的不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华为招应届生,出手就是200万,只要你有才华。
而等你过了34岁,与你有关的新闻,便只剩下清退传闻,这叫作吐故纳新。
于是,有人认为吃青春饭的工作都不靠谱,就业眼光要放长远,从事“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医生,教师,公务员都是好选择。
听着很有道理,可他们也不轻松:能不能升到主任,评上副教授,35岁都是关键点。
体制内也有自己的职业层级,直接决定收入。
否则,十几年过去了,拿着只涨了500块的工资,一样笑不出来。
“35岁非副处,卒。”不是危言耸听。
技术飞速发展、行业不断更迭,“铁饭碗”成了伪概念。
你年龄大,就必须是“即战型人才”,*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模式,带着团队出成果。
否则,人到中年的一事无成,不被原谅,甚至也不值得同情。
三、向后一步,路也并不轻松
在某APP上,有一个五万人参加的话题讨论——35岁没房没户口,该留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老家生活?
鸡汤会安慰你,“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有意思的是,有人给出了“35岁危机”统计学上的解释:
人类大部分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发现者在35岁之前做出的,如果一个学者在35岁之前没什么重大成就,那么在35岁之后再难有什么发现。
于是,有人选择了逃离竞争压力,就算没有被淘汰,未来也基本定性,不如早点回老家,过安逸生活。
有人说,大城市更类似一个大型网络联机游戏,彼此都不熟,各凭本事,公平竞争。
小城则类似一桌熟人的麻将局——互相赚点钱,也要乐呵乐呵。
人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机会就只有一次,年轻的时候不能完成累积,鲤鱼跃龙门,之后便很难再逆流而上。
四、我不再年轻,但当下即是未来
我们身边不缺鼓舞人心的故事,三年前敢于裸辞的同事,如今也小有成就,摆脱了死工资的拖累。
有点羡慕,但也清楚他吃了多少苦,成功源于不断地积累。
说到底,人生是一场逆水行舟的修行。
没有谁可以不努力,你所放纵和浪费的每一天,都是在给自己制造危机,只是等它集中爆发出来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如果你已经过了35岁,后悔万分,也别慌乱,有问题就尽快改正。
悔恨别都用来折磨自己,不如把它化作决心和执行力,去面对那些你觉得很难,但又必须去做的事,别再无限期地拖延。因为,就算你不再年轻,当下就是未来,只要肯开始,就有变好的希望。
2022年CFA®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F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Gavin

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和金融学专业的海外教育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对金融市场全面深入的分析能力。主要负责引进项目源、项目的进程控制、对项目的质量及风险控制,对新三板项目进行行业分析和财务分析,参与杭州富士达、浙江港龙、南阳泰瑞和格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项目的IPO。曾经服务过的企业有:平安银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中国银行、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证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