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金融科技真的欣欣向荣吗?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7-16 11:21
阅读:982次

2016年,似乎是银行金融科技的元年。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这是首次将金融科技提到*战略层面。
目前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在2016年前后成立。比如兴业数金2015年12月成立,招银云创2016年2月成立,光大科技2016年12月成立。
2016年也是我个人金融科技之路的起点。我和部分所谓*的客户经理在这一年被选拔进入总行转岗为产品经理。我这个岗位是距离银行金融科技*近的岗位之一。
在这三年里,金融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从一名客户经理完全蜕变成了一个符合金融科技要求的产品经理。我蜕变的过程,也是我所在的城商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摸索过程。
从我的视角来看,金融科技并非一片“欣欣向荣”,那么都有哪些问题呢?
一、人才综合素质不均衡
“四神带一坑,一坑费四神”是网络游戏用语,讲的是五个人组团打对战,四个水平极高的队友带着一个水平极差的玩家,*终这个水平极差的玩家拖死整个团队。
人才综合素质不均衡就会导致上述情况,此处的不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产品经理与开发经理综合素质不均衡。
去年产品经理与程序员因一则需求大打出手,火爆全网。那个令两人双双被开除的需求是“要求用户app的主题颜色能根据手机壳自动调整”。
我们不讨论这个需求到底能不能实现,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均衡的。
产品经理不懂技术,开发经理不懂业务;产品经理天马行空提需求,开发经理不经思考就拒绝。
2、产品经理与产品总监综合素质不均衡。
对于银行,甚至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的产品经理都是比较难找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领域对于哪家银行都是新鲜的,产品经理的人才资源就比较稀缺。
产品经理要求懂银行业务又懂部分开发。从银行内部招的人,只懂业务不懂开发;从科技公司招的人只懂开发,不懂业务。
产品经理要求懂银行业务又懂部分开发。从银行内部招的人,只懂业务不懂开发;从科技公司招的人只懂开发,不懂业务。
从内部培养产品经理成了必经之路。产品经理得到了培养,那产品经理的领导呢?产品总监往往由部门总经理来兼任,他们要管理的事物很多,光听产品经理的汇报如何能够提升呢?
二、过渡依赖外部金融科技公司
我曾见识过不少刚刚成立一年的科技公司,有几个海归,有几个曾经的银行高管,带着自己并不丰富的案例,就敢来银行推销系统。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要是再有点与其他银行合作的共同放款的经历,在银行面前,底气就更足了。
急于发展业务的城商行高管竟然比较认这种机构。
这些高管的理论是,真正在业内比较强的阿里腾讯怎么会跟我们这些小银行合作?我们要找那些在实力上对等的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成长才能共谋未来。
银行高高在上的心态注定了无法做到虚怀若谷,这也给了那些刚成立的小公司存活下去的机会。
三、传统金融的“绩效”与“问责”不再适用
银行传统业务靠“绩效”推动业务发展,靠“问责”保证信贷质量。
金融科技有对于银行来说是新鲜事物,需要大量的技术沉淀,如果靠“绩效”,是无法推动发展的,因为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基层系统搭建的过程。
这些系统包括数据平台、决策引擎、信贷工厂、开放平台等等。没有一两年,是很难有起色的。
靠发展业务产生的绩效,这些产品经理的收入是无法保证的。
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保证每一步都走的稳稳当当。
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大神,哪一个不是通过解决各种bug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的。那些互联网大平台,他们的“防控体系”哪一个不是被羊毛党薅出来的。
靠“问责”,银行的金融科技只会停步不前。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