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要户口就是青春喂了狗?
文章来源:求职大表姐
发布时间:2019-06-25 10:11
阅读:1438次
无论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年回家都免不了被家里的亲戚致以亲切的问候:
“找到工作了吗?”
“在哪里工作啊?”
“哦,在阿里八八啊,工资肯定还不错吧”
如果你在北上广深杭,多半还会被追问一句:“户口给解决吗?”
而当你顶着国内的两所大学毕业的标签时,个人选择直接被划到了社会问题里。
国内首档名校“废柴”KOL吃饭聊天脱口秀节目《你次饭没》,直接把这个问题搬上了节(饭)目(桌)——新一期节目中,邀请来的嘉宾是来自北大的胡老师。
胡老师,真名不详。北大中文系毕业,93年人。
1
当胡老师拥有了北京户口
“拿到户口那天,原本冷冰冰的建筑温柔了起来”
胡老师的正业是在一家体制内新闻媒体工作,另外还有一份不那么正经的工作是做自媒体。胡老师的公众号口号是“Just lose it”,听起来很Adidas。
北京户口是胡老师的目标之一,通过进入体制内工作这个短平快的方式,胡老师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胡老师另一个目标是送下一代去北京四中读书,只是目前还没有女朋友)。
93年的胡老师已经lose到有房有车有户口,可以在走过天安门时体会一阵久违的温柔与宁静。93年的表姐只能在这里写写胡老师的故事。
前几天在某一个大号看到一段北大师生间的对话:
问:“像我们这样没有背景的普通北大毕业生,要如何定位自己?”答:“社会底层民众中受教育程度高的那批人。”
底层民众想拿户口是无可厚非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北大中文系底层民众为了户口进体制工作,就要上热搜被讨论一番。
图/节目播出之后,冲上热搜TOP3
赞同的人觉得,比起那些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浑浑噩噩的人,在自己的方圆之内成就自我,胡老师的清醒和自知才更有意义。反对的人则认为德不配位,享受了国内的教育资源,名校人应当有情怀与担当而不是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
这个太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有北京户口又怎么样,没有又怎样?”
倒回节目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有北京户口能怎么样?对于离结婚都还有距离的表姐而言,不怎么样。
实际上,以前我对于户口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户口就读远点的学校不跟北京本地人抢资源呗,孩子开开心心长大不就好了”。(有户口你就能买起房吗)
对于又佛系、又清楚的知道自己迟早是要滚回老家的人,北京的户口是看起来昂贵美好却没什么实感的橱窗商品。但当你真实要在一个城市落定,也许曾经的佛系只会变成狼狈。
前段时间有一篇挺火的文章《北京孩子上学难》,看到文章中的妈妈,先是猛拍大腿:“这不就是我吗?”,越往后看,越沉默。在这座全国大的城市里,教育和资源不是你可以选A/B的问题,而是要么选1、要么选100、要么就选0。
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一个答案,都为了解决你自己选的问题。
他的答案不是参考答案,但却是自己问题的快捷解法。在真实的20多岁的中,像胡老师这样清醒的为自己定下目标并且达到,还能与自己的“过于主流甚至被认为世俗”自洽的人,很少。
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是打板旁边人的人生。在大学跟风参加社团、跟着别人考证书、跟着热门的行业选工作,到处都是正确答案,反而不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了。
主流、传统的想法是按照人生时间线,在Normal模式下老老实实走。还有看似“非主流”(其实也越来越主流)的声音是,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去打你自己的副本。
很多人往往在这两种想法中难以坚定,来回跑,到头来只剩求而不得的不甘和后悔。不安的选择总比不选的好。选择没有对错,只要是自己当时真正的想要的。
3
请置身事外
“创业的清华废柴看拿户口的北大人”
节目中的两位隔壁的清华主持人,原本都觉得自己是奇葩的“清华废柴”。当两个出来创业做节目的清华废柴见到了进体制拿户口的北大人,就好像奇葩见奇葩。
图/《你次饭没》的奇葩开头
赵英男和张琳问得很直接:20多岁还没对象就想给下一代创造条件是不是太早了?拿户口-买房-生孩子-送孩子进名校,这样的一生不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吗?
更加奇葩的清华有户口的杨奇函直接抢答:
“我反而觉得你不太正常!”
胡老师补刀“你们为什么不考虑自己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家人和亲戚大概率会向你传达强大的主流声音,就是稳定,不搞幺蛾子该干嘛干嘛的稳定。然后我们自己打开许多的自媒体,反稳定又好像是政治正确。
没有选择自由,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承受太多偏见。谁都想揪着你的小脑袋,说一句“听我的准没错”。也因此才有了北大毕业用青春换户口到底值不值这样的讨论。
施加偏见的人哪里会觉得自己有偏见呢?实际上我们对别人选择的偏见无处不在:
“海归啊,月薪1万以下的工作还去什么?学费都挣不回来”“女/男生适合的学科有xx xxx xxx,软件工程/中文不太适合(男生同理)”“你是在东北读的985啊,那为什么不留在东北找工作”“江苏考生都是400就上清华北大的......”“25岁以前妈妈不催你,25岁之后你自己心里要有数”“我觉得做自己的选择可以啊,但还是要选个正常的吧”
选了六便士的人和选了月亮的人互相鄙视注定永远没有结果的,因为对于对方的选择,自己内心os都是:
呵,No body cares。
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期待能有所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每种选择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哪怕看到不同的选择,don't judge。人家的青春有没有喂了狗,你说了不算。
4
当你无解时
“清北的都无解”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
每天承受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还未成型就被推倒又重塑。
艰苦奋斗不再是正确,又妄图不让金钱绑架全部的人生。
过早看到了更大的,又没有足够的决心让自己留在那个境地里。大的热血在高考过去那个6月好像就消逝了。
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和热闹,自己好像只剩一地鸡毛。
迷茫跟你的学历、家庭没有必然的因果,很多人都是在茫然中一边怀疑自己一边自嘲着前进。允许自己迷茫、做错、和别人不同。终有,你也能像胡老师一样,某走过天安门时,感觉到冰冷中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