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大四报考ACCA 时间来得及吗?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5-06 17:45
阅读:2892次

为什么要在大一或者大二的时候报名?
ACCA 一共有 13 门课(14 门课主要针对 2018 年 9 月考季前,新学员及潜在学员接受的课程培训为包含 SBL 在内的 13 门课,下文中皆以 13 门课表示),如果你现在报名就读 ACCA 课程,就可以在两年之内学完前面九门课或更多的课,到时候你就可以拿到 ACCA 这个证书和一个双学位, 你就可以凭借这些进入*五百强企业或者直接到国外就读硕士,也不耽误大三下学期国内读研准 备考研的计划。
ACCA 是一个历时较长,难度较大的证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而据我们统计调查,ACCA 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通过率是*高的。原因是大学生较在职人士而言,有较多的集中的空闲时间。 大三大四学生一般要忙实习或考研的事,所以*科学的学习时间是从大一大二开始,这样凭借 ACCA 证书获得更好的实习或出国留学的机会。
大三大四的学生学 ACCA 时间来得及吗?
来得及,其实进入大三,课程安排并不是很紧张了,大家都在忙着做考研或出国的准备,也有很多 同学在准备就业。
准备就业的同学会明显发现,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找到,虽然这个时候才考虑 ACCA,但是也总比同学们毕业三四年后再学习 ACCA 要强,因为毕竟大三的同学还有两年在校的时间,还可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来参加 6 次左右 ACCA 考试,即使每次考试通过 2 或 3 门课程,毕业时也可完成 8 到12 门课程。
ACCA 的课程完成前 9 门就可以获得高级商业会计证书,在同学们的应聘简历上就可以让你的雇主看到你在财务、审计及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你的学习能力,通过 ACCA 的学习为自己成功就业国际知名企业拿到了“敲门砖”,剩下的 5 门课程则可在就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大四的同学,虽然仅剩一年在校时间,但是 ACCA 的学习并非只有在校可以学习,我们有很多学员都是参加工作一段时间才进入 ACCA 课程的,因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没有*晚只有更晚,如果同学们希望通过 ACCA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就尽早加入尽早完成 ACCA,**的进入适合自己的领域就业,从而积攒相关的工作经验,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
希望大家不要就业后看到很多高层都是 ACCA 会员而惋惜自己当年与 ACCA 的擦肩而过。
大一新生及在校大学生如何学习 ACCA?
ACCA 考试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于它的学习方式相当灵活。其实除了少部分大学生能够进入学校开设的方向班学习 ACCA 以外,大部分在考 ACCA 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培训机构来学习或者自己购买教材及练习册来自学。自学的同学首先要为自己制定考试目标及学习计划,还有做好自我时间管理。
如果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状况,就是大学期间能通过基础阶段(AB-FR)的课程,由此取得有利于找工 作的阶段性证书,建议如下:
大一开始,符合注册报名资料,进行 FIA/ACCA 注册,并通过 AB,MA,FA,
大二上学期,学习 3 门课程(LW-TX)+获得语言证书申请 OBU 申请资格
大二下学期,学习 3 门课程(FR-FM)
大三上学期学习 2 门课程(SBR+SBL)前九门通过即可申请获得高级商业会计证书,也可申请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应用会计学(荣誉)理学士学位。
大三下学期学习 2 门(AFM+AFP),或者暂停考试,准备国内考研、或国外留学雅思考试;
不考研同学,可大四上学期学习 1 门或未通过的科目,并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考试和实习。
不考研同学,大四下学期实习工作,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和实习工作;考研同学根据考研结 果决定是拿 ACCA证书找工作还是读研。
在学习时间方面,根据有经验的 ACCA 讲师建议,每天花 2-3 小时或每周花 1 至 2 天的时间专心复习 ACCA 课程,并配合平时做习题及考前做真题,即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具体学习时间还要根据报考科目数量及此科目难度决定,以上规划科目及进程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灵 活调整。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热门标签:
ACCA官网 ACCA教材 ACCA注册流程 ACCA考试科目 ACCA是什么
2022年ACCA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ACC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Otis

CICPA会员,ACCA准会员,F8获单科全球状元 暨南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获得者 ,多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验,多次参与境内外各行业企业年度审计及IPO审计,现任CPA审计讲师,对审计充满热情,授课干货满满、逻辑顺畅、结构清晰、善于总结,擅长通过简练的图表和生动的举例,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对命题规律、重点考点把握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