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票如何做账?老会计只用2分钟就帮我搞定了!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1-24 15:40
阅读:1896次

确实无法取得发票,可不可以入账?
很多会计,没了发票就完全抓瞎,感觉连账都不会做了,其实就是没有会计思维,亦或是说用税务思维在做账。没有了发票就不知道如何做账了。
做账我们都是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来的,会计人需要知道准则是怎么规定的,也需要清楚税法和准则的差异所在,而千万不要把税法规定当成准则来做账。
《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确认计量应该按经济实质确认,你发生了这个支出,你就应该确认,发票只是一种形式要件,就算没有发票,你还有支付流水凭证、有内部支付流程、有对方的签收证明,这些都是你做账的依据,你应该如实反应经济业务,按规定入账。
而税务不认可这项费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搞混了。
为什么同样是干活,劳务费就需要发票?
我给员工发工资就可以不用发票,就是做个工资表,而请几个力工干活就需要发票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你的员工和你形成的是雇佣关系,而力工和你是非雇佣关系,也就是劳务关系。
而税法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取得工资的服务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当然不需要发票。
而独立劳务关系,对方提供的劳务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需要开具增值税发票。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把目光盯着发票上?
其实《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要是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的支出就准予税前扣除。但是实际中往往会依据《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等规定来判断,没有发票或者取得发票不合规就说你业务不真实,不让你扣除。
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我们税务在实际征管中还是“以票控税”,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哪怕你业务真实,你没有发票,可能就会直接不认可你这笔费用,不认可就是你入了账,在交企业所得税时候也给你调出来,增加你所得,让你交税。
所以,关注发票问题在这里更多的就是关注能不能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问题。
而且现在,按照*税务总局2018年28号文规定,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对方也是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增值税纳税人,那么你就应该以发票作为扣除凭证,这点争议就*了。
当然,这还不是说你有发票就可以扣除,税前扣除首先是要建立在业务真实的基础上,业务真实就需要你有证据链等实质性要件打底,发票这个形式要件也不可或缺。
怎么获取发票?确实无法获发票还能扣除吗?
对于个人来说,提供发票*的方式就是代开,去税务局代开发票,支付方凭借代开的发票税前扣除即可,这个当然是*好的结果。
但是对于文章开头的情况,有时候代开发票也是件麻烦事情,那么*税务总局2018年28号文也给了一个方便。*近*税务总局又发布了增值税的新公告,提高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
也就是个人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其支出可以以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个人很好理解,小额零星税总解读为按次不超过300-500,按月不超过10万。
那么文章开头的力工支出可以凭支付凭据列支,而PPT制作的费用按支付凭证列支还是存在一定风险,实际中如何把握这个按月或者按次,还需要加强事前和税务的沟通。
建议
1、税务局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快普及个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网上电子税务局等途径代开发票的通道,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开通,这样的话,发票的问题会得到很大解决,比如深圳就能通过微信代开,发票邮寄到家,税款微信支付。
2、企业经常发生的且金额大业务还是需和正规单位合作,比如存在大量临时用工、季节性用工的单位,辅助用工较多的单位,可以选择劳务派遣公司,从而合规的取得劳务发票进行税前列支。
3、虽然在零星业务凭借内部凭证扣除,但是这个政策运用上不可大意,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要记住,这个政策是给纳税人一个方便之门,而不应该以此大开方便。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 zbgedu.com
相关阅读: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Great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 财政部,教育部全国财经教材高级会计实务编写作者;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作者; 河南省会计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作者; 曾担任16年上市公司财务顾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聘高级审计顾问。 从事大学生、研究生会计教学二十余年,方向班教学平均过级率超过80%,将幽默与严谨完美融合,是学生眼中“最严谨,最专业的注册会计师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