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完CPA还有人再考CMA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28 17:55
阅读:2170次

CPA是国内具有签字权的财经证书,每年报考者比比皆是。但是,考过的却不足10%,因此,大多人认为拿到了CPA证书就一定拿到了高薪名企的就业机会,就一定有了更多升职加薪的优先选择权。但要想成为一个国际“畅销”的财务人,这还远远不够!所以,考过CPA的人,90%的人又拿了这一证书。
CMA
“同为财经认证,?其实,这两大证书并不相同。为什么能这样讲?原因有以下几点:
概念不同
CMA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上世纪70年代初特别针对管理会计领域而推出的全球专业财会认证,距今已有41年历史,更是与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FA®(国际金融师)并称为美国财经领域三大黄金认证。
CPA是注册会计师,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
侧重点不同
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认证侧重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支持、风险管理、成本分析等内容。
自1972年在全球推广以来,以其*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性,CMA就成为了全球财务管理者的职业典范的象征,被全球180多个*高度认可,*500强企业更是把CMA认证作为衡量专业财务管理者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标准。
注册会计师(CPA)主要承接的工作有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等。
尤其是在执行上市公司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鉴证一个公司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制度,而且还要判定其会计报表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原则。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
从考试分析
CMA中英文都可以考;两门课程,Part 1《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Part 2《财务决策》。
一年有3个考试时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参加考试。中文考试采用的是笔试,英文考试采用的是计算机考试。一般来说,CMA考试内容比较广,但是难度不是很高,是短时间拿证的好选择。
CPA考试的难度非同寻常,考试科目:专业阶段: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6科;综合阶段: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二)。
从工作方向及发展前景分析
CPA持证者只有两种从业去向:一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有两年审计工作经验后可申报转为注册会计师;二是不进入事务所,可先加入会计师协会,成为非执业会员,非执业会员入会后要参加继续教育,才能使资格*保留。否则,证书5年后作废。
CMA是出于适应管理会计发展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而推出的,这就注定了CMA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习了CMA可以胜任诸如成本会计师、管理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分析师、预算分析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司库/集团财长、首席财务官(CFO)、首席执行官(CEO)等诸多岗位。
据某知名招聘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财会领域,拥有会计证等基础性、入门级的会计证书已经无法满足雇主的需求,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观念的财会人才才能受到雇主的青睐与重视。
薪资情况
财务会计(CPA)是记录财富,管理会计(CMA)是创造财富。
持有CPA证书的人在一般企业年薪大约10-18万元,在内资事务所CPA年薪大约20-30万元,在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年薪大约25-35万元。
中国会计视野网一份调查统计显示: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40岁前后的收入变化呈现出相反走势,40岁之前是不断增加,40岁之后是持续降低。
IMA协会2017年全球薪酬调查显示,拥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认证的财务专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中位数比非认证财务专业人员高出62%,总薪酬中位数高出67%。
由于CMA持证者具备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和决策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雇主愿意为其支付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除经济收入以外,多数持有CMA认证的财务人员均表示,CMA认证为其创造了更多的职业机遇。CMA不仅能帮助员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长的机遇,还能有效提升其职业灵活性。CMA被称为新一代财务管理者的国际财务认证,培养的是精财务、懂管理、会业务、能决策的价值创造者。如果能够考下CMA,更高的薪资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是属于你。
相关阅读:
2022年CMA最新资料包领取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M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Brian Peng

8年教龄,英汉口译专业硕士毕业,英语专业八级,国家人社部二级口笔译证书 前啄木鸟教育深圳分公司钻石金牌导师,教学主管;数百场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经历,曾服务于各大政府机关,沃尔玛,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组委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海外高校,多国驻广州大使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