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招985,全员211?二三流大学毕业生如何突围?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8-11-14 14:00
阅读:1186次

2018年就业形势真不好,很多企业把毕业生逐级分类,向水果一样的挑选,并制定了很多不公平的限制条件。
只招985
我们的员工都是211
非研究生不要
海龟优先……
这是比前一段爆出的某生鲜“不招本地人”更恶劣的歧视。
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如何突破企业招工限制条件,获得公平的竞争条件?
一、不要抗议,也不要降低标准。
为什么不抗议?因为抗议没用,每年毕业生人数太多,惯出了企业另眼相待的矫情。
更不要降低自己的标准,不要降低自己在人生理想、学业目标、道德品行、生活习惯乃至生活品质上的追求。
以下几个原因,使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很容易降低标准:
高考失利的挫败感
身边大环境的暗示
同学放任自流氛围的带动作用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应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则会受环境左右。
进入一所不那么*的高校,一个缺少经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自己的标准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恰恰是致命的。
所以,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中的中档乃至*水准来要求自己,才能从中受益!
二、竞争的本意,就是强化差异,而不是抹平差异。
每个人都想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公平的代价意味着海量的竞争对手,就像几万人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从而使获胜机会更加渺茫。
即使招聘公司主观想做到公平,对不同学校背景的大学生一视同仁,但面试者在面试时的临场发挥、个人的阅历、对行业的理解、智商情商、甚至是颜值等因素依然会对面试官的心理产生微妙影响,更何况还有那些出生就比一般人资源丰厚的二代们。
所以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就相当于让所有人抽签了,那才是对努力者*大的不公平。
三、正确的竞争策略不是寻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是在本不太公平的环境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利!
换个角度来想,二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反而在竞争中有不一样的优势:
所有的985、211全投了大公司,他们放不下架子去投小公司,可大公司毕竟是少数。
现在全民创业,中小企业比比皆是,招揽人才的手段往往是高薪吸引,在小公司干好了就是“阿里十八罗汉”,即使干不好也有行业的成败经验,再不济工资也没有太少。
所以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有广阔的择业环境。
环境广阔,你就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于大部分人的标准,也可以叫“卖点”。
假如某类工作对英语有非常高的标准,并对不具备某些证书的竞争者有限制,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
假如某类工作对编程有非常高的标准,并对不具备某种编程经验的竞争者有限制,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
假如某类工作需要某种证书作为敲门砖,今后更有利进入管理层,并对不持证的竞争者有限制,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
又假如,某类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有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无法默写某些篇章的竞争者有限制,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
综上,有独特的专业技能就是“卖点”,但这些例子不是真的让你去面面俱到,考各种证书,而是要结合你的专业、特点,行业行情,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方向。
并且,有计划、有耐心的去实施。
四、*低级的求职者是从大四才开始找工作的,或者是从大四才开始准备的。
正确的求职策略是从大一开始:
高度的自律,实施自己的计划,
选定证书,不半途而废。
课堂学习、自习、线上学习,都要开始,选*好的学校*好的老师的在线课堂。
努力爱上一项体育运动,身体是生活的基础,也是*乐趣的源泉。
靠近*的人,不论是线上和线下,寻找机会去接近高手,看看*的人在干什么、想什么。
摆脱周围的老师、同学的影响。如果你发现你和周围的环境不兼容,你要做的,不是去适应这个环境,而是把它替换掉。
阅读,泡图书馆,每个月读多少本书。
强迫自己经常去所在城市知识、文化、商业的核心地带散心,看演出、看展览,不拒绝自己未曾有过的体验和经历(一定要合法)。
结尾
你得明确一点的是,你不是由你的学校所定义的,而是由你的特定性所决定的,包括你的心智、勇气、理想和行动。
所以,忘掉自己学校的界定,以积极的态度,从一个高标准定义自己开始。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考试问答

Peggy

雅思听力阅读9分,写作7.5分,国家人事部口笔译证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翻译硕士;拥有英语翻译和会计学双重背景,曾供职于北京中译悦尔翻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宣传期刊的长期翻译。曾供职于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专门从事国家级外事翻译百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