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优秀的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8-10-25 17:11
阅读:2243次
王者的跨界成功-
前段时间,微信之父张小龙与中国高尔夫一哥李昊桐,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的成绩夺得了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职业-业余配对锦标赛的冠军。
这项赛事虽然不是纯职业赛事,但它的成就,是业余高尔夫球手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也是首次中国人获得冠军。
在大众眼中,做出微信已经是张小龙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谁知他不声不响又跨界拿了个体育赛事冠军。
为何优秀的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在解释成功原因时,令人望而却步的观点莫过于“天赋论”了——因为一个人有天赋,所以他能成功。
天赋大多只是在某一领域内,而张小龙的经历则揭示了,在不同的领域成功背后,一定有一种相同的成功方法。
“天才”是可复制的-
过去教育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成就更多取决于天赋。
然而,匈牙利的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却认为,成功源于有方向的训练。这在当时得不到学界认同,反而引来非议。于是,坚信自己想法的波尔加进行了一场大胆的人类实验。
1969年,女儿苏珊降生,波尔加和妻子商量着要把她培养成哪方面的卓越人才。最终他选择了国际象棋。因为它的结果很客观,不像艺术之类的领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波尔加虽然会下棋,但顶多算是业余爱好者而已。不过,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国际象棋教学的书,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家里教苏珊下棋。苏珊很快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在进行了上百小时的练习之后,1973年4岁的小苏珊在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女子11岁以下国际象棋比赛中夺得了*,战绩是11胜0负0和。和苏珊比赛的姑娘,年龄几乎都是她的两倍。
苏珊取得成功后,波尔加对阅读教学书籍后所总结出的心得有了信心。对二女儿索菲亚和三女儿朱迪特也如法炮制。而后,6岁的索菲亚也赢得了匈牙利象棋锦标赛女子11岁组的冠军。接着在1988年,苏珊和索菲亚的妹妹,12岁的朱迪特,赢得了罗马尼亚锦标赛12岁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女性赢得男女均可参赛的世锦赛冠军。
有人认为波家三姐妹有血缘关系,很可能是基因促使她们获得佳绩。但事实上,波尔加通过大量阅读象棋教学书籍后再引导三个女儿进行训练,这一过程对孩子们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阅读是成功的阶梯-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很多人盲目努力,成效也不明显。如何解决苦练而无进步的困境呢?中国文化中有一样非常深邃的理念叫做“知行合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叫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正确的锻炼,是成就天才的最佳方式。
关于阅读,有一些前人总结出的原则:
亲力亲为
摘要、解读以及书评等等,再精彩都不能等同于自己读过一遍原书。阅读像吃饭,一定得自己完成。不吃饭,只看《舌尖上的中国》,照样会饿。
勿贪容易
刷新闻热点小视频,看起来都像是在阅读,但实际上只是刺激大脑对轻易得来的快感上瘾,相当于是一种头脑毒品。长此以往,遇到稍微晦涩一些的书便觉得读不下去,所以在阅读上一定要常读难一点的书。
不拘一格
媒体多,会让人分心,但如果锻炼出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形式越多样,阅读机会越多越方便。纸书、手机、Kindle等等,爱阅读的人不会攻击技术,更不会责怪技术。
积累精研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积少成多,读几行几页,带来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
二是好书要精读,不怕读得慢。核弹并不追求数量,打卡了100本书的人,未必比研读了10本书的人更聪明。把想法和观点,随手写下来。在电子时代,纸和笔,两个上年纪的老朋友,仍然是思维的好帮手。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芯片植入大脑,或吃药诱发大脑化学反应的新学习方法之前,阅读仍然是最容易的通向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