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到一边工作一边考下CPA、ACCA的艰苦卓绝,James一步步成了人人羡慕的跨国企业的首席财务官(CFO)。在班级里,他的学习成绩是*好的,还一直拿到一等奖学金,但他觉得学习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为毕业以后做好准备,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走上财务这条路,他坦言有些不得已的苦衷。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好的老师”,但这句话也却不太适用在他身上。对他来说,生存的压力才是*好的老师。作为财经专业的他,考虑过销售、企业管理、市场推广,但*后发现都不行,所以找回了老本行,“先生存再发展吧”。后来,他选择了CPA、ACCA,虽然,会计和财务管理都是难度较大的课程,要花费他很多的时间去做题和实践。到后来,他发现这份工作还挺有意思的,它并不像外行人想的那样简单、繁琐和枯燥。至少到现在为止,他从没有后悔过走上这条路。
当时,他来上海找工作确实是很不顺利的。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首先是看你的教育背景,上海有很多复旦、交大的毕业生都可能找不到工作,对于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的他来说,就更困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他放弃了上海,来到常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想先学好本领再说。因为他知道在财会行业,越多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积累越值钱。果然,他是对的。
在常州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他们可能同时要为好几个客户审查会计报表、做试算平衡表,还要不停出外勤,工作压力相当大。但是财会行业需要过硬的财会知识,他自己挤出了时间考下了注册会计师。这让他收获很大,可以将学到的会计知识很快地运用在实践中。
后来,他回到上海。虽然他已经考了CPA,但是去国企和本地企业投简历、面试仍然不是很顺利,那里比较看重*大学的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去外企求职,因为外企的很多面试官是从美国或欧洲直接派过来的,情况一下子好了很多,尤其是在麦当劳。
但后来他才知道,他们其实是并不了解中国大学的好坏。他们认为,一张大学毕业证书代表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你有CPA等专业会计证书,他们会对你刮目相看。因为美国也有CPA,他们知道,那是真正具有含金量的证书。所以,CPA是他的优势,但是只有在外企这个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在麦当劳工作的时间里,他*次接触到了美国的会计准则,才发现中国的会计准则和美国的会计准则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在中国,当时餐饮行业的营业收入里含有5%的营业税,但是美国却认为,这个营业税是不可以含在revenue里面的,应该扣掉。所以,他们每天做报表的时候,营业收入里,首先要重新把5%的营业税给择出来。虽然,在麦当劳的工作,让他开阔了眼界,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影响和帮助但他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在之后星巴克、柯达的工作经验更肯定了他对自己的判断。
为了解决工作中自身局限性的问题,他又打算学习ACCA,将自己的会计知识重新梳理一遍。ACCA具有全球公信力,在全*很多*和地区都可以考,可以得到不同*不同企业的共同认可。那年,他以免试6门的优势,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了其余8门考试,拿到了ACCA证书。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经常有人说压力大,时间紧,但他觉得压力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是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别人。通常情况下,压力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和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或者对未来没有良好的规划。因此,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都是可以做好的。
作为一个CFO,他的工作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接收信息,一件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数据来自他们的会计资料,来自与同事的讨论,来自客户、供应商的反馈,也来自公司总部的指示。从繁冗复杂的信息中,分析整理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又是相互矛盾的;根据公司和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大大小小的一系列决策,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规避未来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公司成长战略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他通常只需要花20%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可以提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但是他可能要花80%的时间去说服同事、领导、团队、客户、供应商来接受他的建议。这就是James,一个曾经跌跌撞撞,却终能依靠CPA、ACCA爬上“高墙”的新时代C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