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内有好多的财会考生都会一方面准备CPA,又一方面要考CMA考试。但,CPA与CMA这两者一起考冲突吗,考生们到底怎么克服时间精力来准备两个考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以下内容来源于国内注册管理会计师CMA )
对于管理会计并不陌生
会计专业毕业后,我从事了一段时间基础财务工作就来到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制造的美资企业,这家企业给我的*印象便是——吃惊,我平生*次了解到财务工作还可以这么干。
当时,我在公司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公司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重要的一点便是,工作中要至少有50%管理会计职能,而对于我们都很熟悉的记录、核算、报表等职能,公司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全部可以“代劳”。在这些年中,占用我大部分时间,同时带给我快速个人成长的工作,是站在管理会计角度对公司业务的了解,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进行相应的预测预算,是通过成本分析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
在工作中,财务部门每年都会根据公司需求在年底进行预算,但到了实际经营过程中,则会面临客户需求下降、人工费用逐年上升等问题,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知识,将以上两项作为公司持续改善,成本优化的目标。客户某月产量下降,导致对于我们的产品需求相应的降低,影响企业的利润,那就需要利用管理会计中预算的相关知识,根据客户的*新需求,设定弹性预算,采取措施,分析可控成本费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会协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并研究在标准成本制定后,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成本优化,如采取VAVE、6SIGMA、精益生产、部门费用控制等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向前辈请教,实践后反思总结,逐步深化了管理会计在工作中的应用,管理会计思维在我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于是,我开始寻求进一步的提升,想要寻找机制更加灵活的平台,来实现个人的财务管理创新想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当我想到学习的时候,我想到了CPA
那时,虽然应用了多年管理会计常识,但却对CMA知之甚少,因此,我在想要增加个人知识储备的时候,*个想到的便是考取CPA,我通过网校学习了CPA的会计、审计两门课程,在每科备考时间不少于100小时的情况下参加了考试,可考试的内容与讲解的内容相差甚远,而且难度对于一个从业经验十分丰富的我来说都很难招架的住。这些还并不是我放弃CPA考试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CPA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CPA中的知识在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应用到的十分有限,达不到我想要的提升自身价值、不断拓宽思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越了解越“陌生”。
与CMA虽是初见,但却是旧相识。经过我两年的CPA备考,很多周围的会计朋友都已经放弃了,我也面临继续学习的证书选择,正在这时,有朋友向我推荐了CMA——管理会计的*权威证书,一经了解,我如获至宝。因为CMA的知识体系与管理会计完全吻合,能够满足我想要系统补充管理会计知识,*提升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需求。
在学习CMA的过程中,因为得到所在公司的支持,我开始逐步推行“阿米巴模式”,通过小集体的独立核算,实现全员参与经营,凝聚全体员工力量。阿米巴模式是给企业员工引入以核算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简单的总收入、总费用的核算,清晰的展现经营单元的收益情况,并在实施两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显著的成效,企业年平均成本降低2000万元。对于CMA的学习,使我系统的掌握了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得以成功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个人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通过近一段时间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也更加证实了我放弃CPA,选取CMA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也给有相关诉求的财务人一些参考。
在近一段时间与事务所的业务往来过程中,我了解到,由于相关政策的变化,和整个市场的“降温”,CPA相关知识应用*多的事务所的经营状况已大不如前,单笔业务的价格也在下降。而且,曾在事务所实习过的我,也切身体验到了事务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出差业务,因此事务所并不是女孩子的优质选择。而从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许多发展较好的预上市公司,开始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搭建相关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控、风险预测等,而且,尤其是在我所在的行业,管理会计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因为我们的客户是*先进的汽车公司,他们选择合作伙伴时,非常看重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流程是否健全。不难看出,无论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是在我周围发生的变化,都在共同指向一个不可逆的趋势,那便是“财务转型”已迫在眉睫。我很庆幸自己的经历让我及时的感知到了这一变革,也希望同样从事财务工作的你,通过我的讲述能够有意识的关注管理会计,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