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应届毕业生去向调研报告」重磅发布!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21-12-29 08:52
阅读:740次
报告关键词速读
经济有所回暖,但仍不容乐观:
2021年,疫情已经处于常态化阶段,零星的病例仍不断影响;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但由于海外疫情依旧严峻,地缘经济博弈的升级。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909万。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回家或家附近的中心城市就业。
作为一直以来始终用心陪伴学生成长,且致力于通过人才培养为企业赋能的企业,面对近年就业寒窗期,中博教育面向全国应届毕业生再一次展开了就业力调查,旨在进一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及就业行为的深入研究探索,了解当下宏观形势对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把握当下就业市场的核心规律与诉求,为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在就业方面提供帮助与借鉴。
该报告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势,围绕“大学生就业趋势”、“疫情常态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职业发展规划”、“财经素养对职场发展的重要性”等多个维度,对全国超过1,000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全景式立体化多角度呈现了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变化。
《2021应届毕业生去向调研报告》的调研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样本量为1112 人,同时有30人进一步参与了面对面访谈,以便进一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样本构成情况中主要包括了调研对象的地域分布、性别分布和教育情况分布。
地域分布
本次调研对象覆盖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从全国调研人数的地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的占比最高,为33.09%;其次是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占比均为18.35%;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占比分别为12.59%、8.99%、5.40%和3.24%。
性别分布
教育情况分布
在本次调研中,应届本科生占绝对优势,占比达到了85.25%,应届硕士生占比仅为5.40%。在应届本科生中,双一流院校或海外院校的调研对象占比为73.42%,普通院校占比为26.58%。另外,在应届硕士生中,双一流院校或海外院校的调研对象亦占压倒性优势,占比达到了93.33%。
疫情常态化对于毕业生的求职影响——“归家”成了毕业生的选择
虽然仍有24.06%的毕业生认为“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很难,但整体三方协议签约率较2020年上升了82.07%,可见就业形势虽然仍处于寒窗期,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受控和稳定,就业形势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
在这些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找到趋势 – 面包和理想,暂时选择面包:
更加务实地愿意选择“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等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就业
更加愿意选择离家更近的中心城市工作,甚至回到家乡工作
究其原因: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毕业生对独身一人进军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就业城市心存顾虑,从而更愿意做出相对稳妥的就业决策,如回家或家附近的中心城市就业 ;
相比于北上广一线区域,二三线的中心城市生活成本相对更低,生活压力更小 ;
从产业结构角度而言,北京、上海以第三产业为主,而江苏、浙江等地则更多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考虑到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全球订单均涌向中国,因此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集中地对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使得毕业生更容易在这些地区寻找到合心意的工作;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对人才需求的迫切亦体现在人才政策的发布上。截至2021年4月底,广东省发布了超过20条人才相关政策,江苏省发布了10-20条,浙江省则发布了5-10条,远远领先于大部分其他地区。而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也极大程度上吸引着毕业生的涌入。
综合财经素养能力带来核心竞争力,也是成功求职的保障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传统印象里,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 毕业院校的好坏与专业资质的获取与否,在数据上对就业成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似乎又没有“太过于绝对”的影响。
是否毕业院校的好坏和专业资格的获取已经无法对成功就业产生实质性影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进一步与学生和企业相关人士的访谈,报告发现:
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在内的综合财经素养更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尤其在企业眼里,某种程度上高学历或者拥有专业证书往往意味着更加优秀的综合素养,但并不绝对。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也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综合素养,而非“唯学历论”或“唯证书论”。
考研和考证是否还有用?
通过调研结论,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正确认识考研、毕业院校和证书的价值。在当前环境下,双一流/海外院校通常拥有更好的地缘优势、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这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并提升学生视野与格局,从思维意识上带来更优的前瞻性,并且借助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双一流/海外院校除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外,亦能更好地校企结合,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实践资源,帮助学生提升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证书的学习与考取同样不仅仅是一纸证书而已,它的背后包括了如下价值:
在大学本身学习的基础上,再追加一门证书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去平衡学习与生活,时间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另外,近几年专业证书考试正积极推进机考模式,尤其是ACCA,不仅在2021年施行全阶段机考模式,还在机考模式中嵌入了电子数据表(类似于Excel表格的电子表格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使用电子数据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及准确性,这是传统的纸笔与计算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因此,不少学生希望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办公软件使用技能;
诸如ACCA,CICPA等证书往往意味着在某一领域的金字塔顶端,拥有一群共同奋斗的小伙伴,而这群小伙伴可能在未来都有可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上述能力的价值,远比一纸证书来的重要。这些综合因素,统称为财经素养。
去向报告中的其他建议:
随着学生有意识地提高综合财经素养,学生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的摩擦正在不断降低。因此,当前的就业形势不佳仅仅是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产业调整、劳动力外溢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失业。随着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并完善,经济周期性失业将会逐步得到缓解。因此,需要理性看待当下就业形式,及时纾解焦虑情绪,注意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注意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安排专业有资质的心理疏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提前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切勿盲目“内卷”,盲目“内卷”的最终受害者一定是自己。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时间进行试错实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其发展方向,进而培养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即综合素养,做好就业准备。必要时,亦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生涯规划帮助。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多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校企结合,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线下接触企业的机会;同时,也应该鼓励在校学生多元化发展,通过设立学生就业辅导中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寻找未来发展方向;
充分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好就业准备。包括思维模式、道德价值观、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在内的综合素养是成功就业,甚至是长期职业成功发展的硬通货。通过继续升学、改善学历、考取专业证书、学习更多软技能、参与企业实习等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但切勿将升学仅仅看作是一纸学历、考证仅仅是一张证书而更应该正确认识升学、考证、和实习等的内在价值和背后意义,与综合财经素养进行有机结合,这才有利于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也许高学历和专业证书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就业成功;但从长期角度,若无法真正认识到其意义所在,可能会陷入“德不配位”或“才不配位”的困境;
务实选择没有错,但仍需具有长期发展思维。根据自身情况,相对务实地选择小平台也能有大作为,很多小型企业,甚至是创业型企业更具挑战性,也更锻炼人,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深挖自身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务实不等于放弃希望,在择业过程中如果仅仅为了“面包”而进入了一家发展前景有限或属于夕阳产业的企业,可能会限制自身长期发展,从而在将来给自己带来瓶颈,甚至是困境;
尽管很多海外高校已经重新开放,而很多留学生亦已经抵达当地,开始了新一段的人生旅程。但毕竟海外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处在不断反复的阶段。因此,仍要提醒相关海外留学生注意疫情防护,保护好自身人身安全。在确定自身人身安全和保证学习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不妨多融入当地社会,多到处走走,开阔眼界。毕竟如上文所述,海外留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学历而已,其有着更多的内在价值和背后意义。
推荐阅读:【2021应届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