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消息

网络错误,请稍后重试

学习码

*请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

*请输入正确的学习码

激活成功

领取失败

当前位置:中博教育 > 备考经验 > 超过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读研

超过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读研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1-12-23 10:16

阅读:422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至。据了解,近年“考研热”持续升温。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41万人,首破300万大关,2021年人数为377万人。2022年的报考数据暂未公布,但从部分高校公布的本校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来看,多所高校报考人数较去年处于增长态势。

摄图网_500389761_大学草地上的书本证书学士帽(企业商用).jpg

而一些选择读研的大学生会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读本专业还是转换专业?相对来说,跨专业考研相比本专业考研更具挑战性。那么有多少本科生读研选择了转换专业?什么学科选择转换专业读研的比例更高?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转换专业?从麦可思研究院主编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5年上升3个百分点

《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由2016届的13.4%逐年增至2020届的16.4%,上升了3个百分点。其中,“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32.5%)远超地方本科院校(13.2%),并且2020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读研比例增长尤为明显,相较2019届的30%增长了2.5个百分点。

1640225680785430.jpg

从各学科门类读研比例来看,医学、农学、理学三大学科持续占据读研学科排行榜前三甲,连续三届均超20%,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医学读研比例连续三届位居榜首,这与该专业相关领域的培养特性及就业市场的要求相关。

此外,工学2020届读研比例(18.8%)增长最多,相较于2018届(16.1%),上升了2.7个百分点;其次是农学(24.7%),相较于2018届(22.2%),上升了2.5个百分点。

1640225696474714.jpg

超过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转换专业读研

调查显示,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是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最主要动机。同时也有13%的毕业生表示选择读研的原因是想转换专业。

那么读研毕业生中实际有多少转换了专业?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转换专业的比例为26%,地方本科院校转换专业比例更高,为27%,“双一流”院校读研转换专业比例为23%。

从不同学科看,经管类跨专业读研比例较高,医学类最低。2020届管理学、经济学读研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4%、40%;医学读研转换专业的比例为12%,其他较低的学科还包括历史学(13%)和法学(14%)。医学读研比例高但转换专业比例最低,这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要求高等特性相关。(注:各学科门类读研转换专业比例=各学科门类国内读研的毕业生转换专业的人数/该学科门类读研毕业生总人数。)

1640225721381748.jpg

符合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是跨专业读研主因

相对来说,跨专业考研相比本专业考研更具挑战性。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转换专业读研?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读研转换专业群体中,40%的学生表示选择新专业是兴趣使然,31%的学生认为新专业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因为“就业前景好”和“容易考上”选择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为15%和14%。

对专业转换比例较高的学科门类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学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中有35%因为新专业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该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相关学科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中要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1640225751366495.jpg

数据说明:

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1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4万。

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

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9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5.2万。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8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5.6万。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7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4.7万。

(数据分析:麦可思研究院。)

相关阅读:2022年考研初试流程公布!(试卷分发、拆封、考场更换等问题)

来戳我咨询呀~
注册有礼
在线咨询
学员服务
免费通话
申领资料
在线咨询
+
中博教育·免费咨询
输入您的手机号,点击“免费通话”,将接到中博咨询老师的电话,请放心接听,该电话完全免费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获取2025年学习资料包

了解更多我们的课程,填写信息得学习资料包
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您想获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