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CFA®的学习方法:知识可视化!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1-09-08 10:14
阅读:1601次

内卷时代下,有很多人争分夺秒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把时间利用得淋滴尽致,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象∶
一年读100本书,记住的几乎为零;
一年听20个课程,能用上的几乎没有;
一年参加10个训练营,生活依然没有发生改变……
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或许有两个原因。
一是盲目学,就像进入一片森林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自然找不到出路;
二是知识记不住,就像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是不会辨别方向,不会看路标,自然也找不到出路。
盲目学和知识记不住,是很多人学了这么多知识却依然觉得自己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ⅰ.体验:知识可视化是一种很“爽”的学习方法
当我们学习知识时,往往通过抽象的文字、语句和和逻辑来记忆,此时运用的是左脑。但是右脑的记忆能力却是左脑的100万倍以上,因此,知识可视化可以调动容量更大的右脑进行记忆,令记忆时效成倍增长。
可以尝试在:听完一场演讲、上完一堂课、看完一本书之后。
总会有几个非常值得记忆和保存的信息和知识点,觉得在今后会用到,这些如果不去刻意记住,很快就会被遗忘。
如果想更好地调用和记忆它们,就需要把每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抽离出来,找一个单独的容器来承载,并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将知识有逻辑地串联起来
这就是知识卡片+思维导图组合笔记法,灵活、方便、对大脑没有负担。
我想,使用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组合笔记法的终极体验是:在碎片化时代,把核心知识抽取出来,进行编码+文字+图形加工,形成可保存、分享、传播的记忆卡片,并按照卡片间的逻辑关系整理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大厦,能达到想忘都忘不了的程度。
ⅱ.起源:早期的知识可视化是什么样子
1938年,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开始使用卡片进行创作。在几次接受采访时,他都表达了对卡片的喜爱。
BBC:您怎样进行写作?您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纳博科夫∶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点击免费下载>>>更多CFA®学习相关资料】
不难发现,知识卡片真的很适合记录灵感!
ⅲ.科学:学习的原理
知识是如何变成自己的呢?
科学资料显示,学习知识要经历四个重要的环节:群化→外化→融合→内化。
群化,即模仿实践,从中收获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这种现象体现在,当我们跟着一群人去学习同一件实操性的事情时,我们潜意识知道应该如何做,但是当我们需要将知识萃取出来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却难以做到。
外化,即沉淀并输出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及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逻辑,把隐藏的逻辑结构可视化地表达出来。
融合,即把已知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更庞大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将几本书中相关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
内化,即把学习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研究这四个环节,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的外化(即知识的输出或表达)对学习真的至关重要。
制作卡片并绘制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使知识外化的过程,对记忆和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
2022年CFA®最新学习资料包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CFA®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Peggy

雅思听力阅读9分,写作7.5分,国家人事部口笔译证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翻译硕士;拥有英语翻译和会计学双重背景,曾供职于北京中译悦尔翻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宣传期刊的长期翻译。曾供职于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专门从事国家级外事翻译百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