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消息

网络错误,请稍后重试

学习码

*请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

*请输入正确的学习码

激活成功

领取失败

当前位置:中博教育 > 常见问题 > 个税汇算多退少补 莫信“秘笈”误入歧途

个税汇算多退少补 莫信“秘笈”误入歧途

文章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20-04-20 10:57

阅读:1400

近日,除湖北省以外,2019年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全面启动。很多纳税人晒出了自己申报之后将要退税的“账单”,但满心欢喜地想看退税金额的未必都能“尽兴而归”。因为个税汇算是要多退少补,于是有“机智过人”的网友开始分享所谓的退税“秘笈”,如果部分纳税人当真了,那就只会误入歧途。

四种情况免于汇算

有四种情况可以免除汇算义务:一是综合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二是通过汇算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三是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缴税额一致,四是不申请退税。

简言之,就是收入不太高、补税不多、交税刚刚好和不想退税的纳税人,都可以免于汇算。但要强调的是,免除汇算义务,不等于不能去做汇算,如果你想退税,依然有通过汇算申请退税的权利。

对只在一个单位工作,取得一份工资的工薪阶层来说,如果在2019年正常填报了自己的各项扣除事项,也没有发生大病医疗的情况,按照“累计预扣”法,其每月扣缴税额之和就是按年汇总纳税的个人所得税,来年根本不需要做汇算。所以,那些困惑自己怎么交税或交税金额刚好的纳税人,要明白自己只是大多数工薪阶层的缩影,不必做年度汇算。

预缴税额高于应缴税额可以享受退税

有多种情况会引发退税。比如,各月收入不均匀,1、2月份交了个税,但全年收入不到6万元,按年来算不必交个税的;有符合要求的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但在2019年预缴税额时没有扣,来年汇算时申报扣除;没有任职受雇单位,没有工资薪金,只有劳务报酬,需要通过来年汇算办理各种税前扣除;有符合条件的捐赠支出,预缴时未扣除等。

上述情况都容易理解。同时拥有工资收入和劳务报酬的纳税人情况略微复杂。由于劳务报酬在预扣预缴阶段的预扣率是20%(不超过2万元)、30%(2万-5万元)和40%(超过5万元),很有可能高于全年综合所得的适用税率,由此引发退税。这就是有相当不错工资收入和劳务报酬收入的纳税人,原以为自己汇算要补税,最后发现要退税的原因。

例如,老王2019年工资薪金的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60000-三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允许的其他扣除)是10万元,劳务报酬是12.5万元,由于劳务报酬打8折计算所得,劳务报酬所得额是10万元。在预扣预缴阶段,老王工资扣税7480元,劳务报酬假定均按20%预扣,扣税20000元,则预扣税额合计27480元。

在年度汇算阶段,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合并为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20万元,应纳税额23080元,由此需要退税4400元。这其中关键就在于,工资的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适用税率是10%,而劳务报酬预扣率是20%。

总的来说,纳税人2019年预缴税额比应缴税额高,就可以通过汇算申请退税。建议纳税人都要去申请退税,这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

预缴税额明显低于应纳税额必须补税

有多种情况会引发补税。比如,从两个以上单位取得不只一份工资,重复扣除了每月5000元的基本免征额;预扣预缴阶段扣除了不该扣除的项目,汇算时需要调减扣除额;扣缴义务人没有依法为纳税人预扣预缴税款,需要补充申报收入。只要综合所得超过12万元,且补税金额超过400元,就必须补税。

如果纳税人除工资薪金之外,还有劳务报酬、稿酬或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各项综合所得收入加总之后适用税率要高于预扣率。

例如,老张2019年工资薪金的应纳税所得额是20万元,劳务报酬收入25万元,则劳务报酬应纳税所得额是20万元。在预扣预缴阶段,老王工资扣税23080元,劳务报酬假定均按20%预扣,扣税40000元,则预扣税额合计63080元。

在年度汇算阶段,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合并为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应纳税额68080元,由此需要补税5000元。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工资的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适用税率是20%,劳务报酬预扣率也是20%,而合并之后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适用税率是25%。

那是否应补税的纳税人不申报就不用补税了?答案是否定的,此时纳税人不仅要补税,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切莫因小失大。

虚增扣除或减税项目将受处罚

网上流传的所谓个税退税的盗版“秘笈”:主要是通过虚增扣除或减税项目来实现。例如,小赵的父母都刚满50周岁,小赵为了享受赡养老人的专项附加扣除,“借”用一位符合政策的亲戚当作自己父母,这就属于虚增扣除;虚增减税项目,在“减免税额”处简单粗暴地编造数据,从而少补税,甚至实现退税。

这些行为在大数据无处不在、纳税信息系统日益完善的当下,很容易吸引税务局的注意。纳税人会为此受到税务行政处罚,并记入纳税信用档案。

虚增专项附加扣除的纳税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享受不到专项附加扣除优惠政策。而逃税少缴税款的纳税人,税务局将追缴税款和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后果严重,千万不要盲从“秘笈”误入歧途。

年终奖应该选择单独计税还是合并计税

事实上,对有任职单位或有劳务报酬扣缴单位的纳税人而言,在进行个税汇算时只需要选择“使用已填报数据填写”,系统自会帮你计算,多退少补。真正值得认真考虑的是,年终奖选择单独计税还是合并计税,哪种更划算?

年终奖优惠的核心是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允许年终奖单独计税,这样有助于将年收入分成两部分,在7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下,适用税率往往就降低了,税负也可能随之降低。例如,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是10万元,年终奖10万元,如果单独计税,均适用税率10%,合计税额17270元;但如果合并计税,20万元适用税率20%,税额23080元,单独计税节省5810元。

值得注意的是,年终奖的计税办法特点是除以12去找适用税率,但对应减除的速算扣除数是月税率表中的0、210、1410、2660、4410、7160和15160,除第一档0之外,显著小于综合所得适用年税率表对应的速算扣除数0、2520、16920、31920、52920、85920、181920。由此,年终奖单独计税不一定能降低税率,但能够减除的速算扣除数一定小了,单独计税未必一定比合并计税更划算。

例如,小李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是1万元,年终奖12万元,没有其他收入。如果单独计税,1万元综合所得适用税率3%,税额300元,12万元年终奖适用税率10%,税额11790元,合计税额12090元;如果合并计税,13万元综合所得适用税率也是10%,税额10480元,合并计税可节省1610元。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一是综合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负,即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加起来都不如法定扣除多,则年终奖一定要跟综合所得合并计税。

二是综合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与年终奖之和不超过36000元时,单独计税和合并计税效果相同,怎么选择看心情。

三是综合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与年终奖之和超过36000元时,单独计税与合并计税孰优孰劣不确定,需要具体分析。但如果可以自主分配年终奖和综合所得数额,则最优方法一定是年终奖单独计税。

现实中真正复杂的是第三种情况。比如,老刘综合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30万元,年终奖12万元。如果单独计税,综合所得税额43080元,年终奖税额11790元,合计54870元;如果合并计税,税额73080元。如果老刘选的是合并计税,将会付出多交税18210元的代价。

为避免类似事情发生,税务局允许在一开始选择单独计税的,汇算时可重新选择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但一开始选择合并计税的,没有机会重新选择单独计税。

此时,如若纳税人不清楚自己怎样更划算的,可以一开始选择单独计税,来年汇算时按照两种方法算一下,如果单独计税合适,那就保持不变;如果合并计税划算,那就改成合并计入综合所得即可。综上所述,个税汇算免、退、补、罚4个选项,能免则免,多退少补,充分享受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来源:《中国会计报》4月17日10版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

Crystal

Crystal

讲师认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银行关联、银行授信与民间借贷”项目候选人

ACCA 会员,多所知名高校方向班特聘讲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银行关联、银行授信与民间借贷”项目候选人,普华永道深证分所审计部及汇丰银行郑州分行工作经验, 9年+ACCA教学一线经验,授课亲切幽默,讲解逻辑严谨,公式推导清晰,学员理解轻松。归纳总结清晰,授课有方,学员快速记忆。考点把握准确。数名学员获得AFM科目大陆TOP1。

免费下载老师推荐的学习资料

免费直播

麦当劳的供应链管理

06-08 19:00-06-08 21:00

观看回放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效应

04-13 19:00-04-13 20:30

观看回放

“生产”中的管理会计在“生活”中的妙用

03-30 19:00-03-30 20:30

观看回放
好好学习,充实自己,为你答疑!
注册有礼
购课咨询
学员服务
免费通话
申领资料
在线咨询
+
中博教育·免费咨询
输入您的手机号,点击“免费通话”,将接到中博咨询老师的电话,请放心接听,该电话完全免费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获取2025年学习资料包

了解更多我们的课程,填写信息得学习资料包
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您想获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