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9-10-17 18:50
阅读:1208次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间窗格逐步靠近,沪上学者在新近召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中表示,上海已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继续推进需加强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按照一般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来衡量上海,我觉得已经初步建成了国际金融中心,比如从交易、人民币国际地位等方面来看。”
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发展演化?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认为,国际上*的金融中心往往都是从原来的国内金融中心逐步演化而来。
“国内金融中心演化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展,更是功能的转换;不是简单实行国际会计财务标准,而是实行金融体系和金融组织的变革;不是为了资本流入和流出进行的产品创新,而是构建资本流进流出的门户通道。”周振华说。
因此,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比如像新加坡,它的金融中心后期发展起来,就一直把全球化的实践和创意放在首位,周振华强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强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金融中心有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有大量金融机构所构成的大量金融交易活动。而对于有巨大规模、频繁交易的中心来说,基础设施十分重要。”
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什么?周振华认为包括制度、技术、社会、市场组织、空间以及文化在内的六种基础设施。
具体而言,制度化基础设施包括放松管制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内容。“金融业的全球化提高了交易的复杂性,而放松管制促进了许多新金融工具的发明。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进入全球市场的门户,也是金融危机传递的门户,因此风险控制也是制度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周振华说。
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更具体地指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支付清算系统,包括支付系统、证券存管与结算系统、交易报告库以及各类交易所、平台等。
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邱明补充,金融基础设施有集中化和去中心化两种趋势,把分析能力集中或者是嵌入到金融基础设施里,对金融风险进行探查和改变,从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未来的金融将向既有集中又有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遇到很多挑战。
在连平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不足,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会持续推进。李扬强调,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不是目标,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要让上海成为在*金融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从而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量,进而提高人民的福祉。”
邱明也表示金融的发展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社会。“随着技术力量的推升,我们希望金融能满足人类更多需求,不仅是消费,人类其它的价值观都可以包括在内。”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