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文章来源:中博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15 18:59
阅读:902次

农村金融改革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注重的是体系和机构的改革,这从宏观层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多样性特征,农村金融改革在县域层面的实践证明,金融供给方对需求变化的把控意识和能力建设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
如何把握需求的变化?这需要各方的协同,而协同的要领来自共同的目标认知。在县域地区,政府的主导力往往很强,但政府在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中的职责应是服务平台的构建者之一,因为熟悉当地情况的一定是政府,而且,对于经营主体资金有效需求的洞察,政府的相关信息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的问题是,政府拥有大量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但并不知道怎么用起来,也不愿意对外开放其数据,这往往是影响农村金融改革的因素之一。
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人行的作用除了征信部分与需求主体有直接关联,其他是需要与政府“联手”的,这种“联手”的意义在于,人行既可以推动政府将需求方的动态数据“分享”出来,又可以协调政府的多重部门及商业金融机构,人行县支行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更像一个“枢纽”。笔者在县域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金融改革做得好的地区,人民银行与政府的紧密协同都是做得较好的。这其中涉及的政府部门往往会包括财政、农业农村、金融办以及扶贫办等,这些部门又同时存在垂直管理的问题,在相互协调上有一定的难度。人民银行县支行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规划设计,同时,在推动上起到相应的协调指导作用,这有利于优化政府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基于人民银行县支行与县级政府的协作,有可能会构建一个农村金融改革的平台和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应该植入需求方和供给方两方的信息。以成都农村金融改革线上平台——农贷通为例,笔者发现,供需方的信息即使被放在了平台上,如果不能把真实有效的需求通过线下末端“拉”上来,其信贷交易也很难*完成。而在成都地区,彭州的做法值得借鉴,人行彭州市支行协同政府,组织各金融机构,基于农贷通平台,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的作用,*精准地把资金供需方“撮合”起来,产生有效交易及信贷增量,这是一种“贯通式”的做法,简言之,其实质是在构造县域地区农村金融各主体的价值链条。
商业金融机构如何及时了解需求的变化?照常理说,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一线,了解需求的变化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商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去做量身定制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了解需求的变化,需要商业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业务下沉意识和能力。目前,大银行力推线上平台贷款,小银行继续深入村级单位进行“地毯式”营销,貌似对需求变化应该尽在掌握了,但为什么还会有诸多的供需错位呢?大银行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匹配,如信息认知的不匹配,产品适用性的不匹配,风控要求的不匹配等;小银行自身技术能力有限,客户资源管理能力欠缺,产品研发能力不够,风控技术有待提升,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需求变化的掌控效果。
目前来看,农村金融供给一边倒的还是银行信贷服务,农业保险创新严重缺失,农村地区的直接融资难度很大,缺乏基本的产权交易及投融资基础,这种问题也是对需求变化掌握不足的体现。一般来说,资本、资源的流向是与价值提升相关联的,如果农业农村的需求主体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价值定位,资本或资源的流向自然会向其倾斜,当然,这种需求方倒逼供给方的方式在农业农村领域尚需时日。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