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会计的尊严,对数字敏感是基于对业务的理解!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8-13 11:28
阅读:1272次

做会计工作就要不断和数据打交道,数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你没有把数据赋予拟人化的内涵,相信你不会爱上会计工作。数据是会计工作的成果,数据是会计工作的基石,数据也应是会计工作的尊严。细细品味这句话,至少有三层含义:
①不做假账,生成的每一个数字都能经受检验,让自己有底气;
②把数据装进脑子里,随时能记起,张口能说出,这是让人尊重的职业素养;
③把财务数据当成公司的机密,未公开的不乱说,不该说的绝不说,注意维护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让每个数据都能经受住检验
如果外界对会计人员的印象总是“做假账”与“偷税漏税”,会计职业是不会有神圣感的。如果经过会计人员测算的数据总是偏离业务实际,会计工作是不会得到公司上下认同的。
现实中,那些对待数据一丝不苟、锱铢必较的会计大家未必喜欢,却会对他保存一份尊重与敬畏。让每一个财务数据都能经受住检验,体现的不仅是认真与敬业,也体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面对审计、税务稽查、项目验收,能坦然应对,这是一种自信。各类汇报、总结,数据能掷地有声,这是尊严。总把财务粉饰、盈余管理、高明地做假账奉为圭臬,或许在特定的场景会有一点“荣光”,但那不过是会计圈的滑稽表演。
(二)让数据张嘴就来
有些人天生就善于记忆车牌号、电话号码,这或许是种天分。有天分固然好,没有也无妨。天分要逊色于热爱,喜欢会计工作,愿意为之付出的会计人更容易养成对数据的敏感。
数字本身是枯燥的,硬背下来记忆不会持久。面对数字,大多数会计人与常人无异,并没有足够的敏感。会计人对数字敏感更多是基于对业务的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会计人总能够记住一长串的财务数据。这不是会计人记性有多好,而是他们清楚数字背后的业务原因,能结合业务进行联想记忆。单单记住数字是困难的,但记住数字背后的业务原委则相对容易。
从这个角度看,会计人对数字敏感实际是源于对业务事项的敏感。对业务敏感需要会计人跳出财务看业务,将视角前移。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也是对会计人上进的要求。
会计人怎样才算是对数据敏感呢?我的标准是,数据*好能张口就来。可数据那么多,谁能全记得住呢?对数据敏感并非要面面俱到,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组数据:
①KPI考核的数据(至少包括收入、利润),这些数据是企业经营的成绩单,始终要做到心中有数;
②公司的资金数额,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时刻要盯住;
③存货、往来款的增减变动,这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
④期间费用的增减变动,问题的苗头会在此中露出端倪;
⑤每月的纳税额,税收筹划要适度;
⑥总经理重点关注的数据。
如果数据在会计人的记忆中是鲜活的,这是因为会计人赋予了数据经济内涵。死记硬背是记不牢财务数据的,会计人唯有融入业务,才能让财务数据成为故事印刻在脑海中。对数据敏感不必是天分,但需要用心。因为这不仅能体现会计人的职业素养,也能反映出会计人的价值高低。
(三)把数据当成公司的机密
也许销售人员可以把客户带入新单位,但财务人员绝不能把财务信息泄露给新公司。
我曾通过了国内某*IT企业的面试,收到了OFFER,准备入职时,该公司财务经理给我一个电话,提出如果我能将现在公司的成本数据带过来,他会在我转正定级时予以特别考虑。
接这个电话时我立刻就有所警觉,是新公司在测试我的操守,还是一桩刺探商业秘密的丑闻?此类经历我仅有一次,*终我放弃了这家公司。试想,如果同意那位经理的要求,未来何谈重用呢,因为刚入职自己就放弃了该坚守的东西。
把财务数据当成公司的机密,这是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华为的财务人员每年都要签署《财经岗位行为承诺》,《承诺》中对财务人员工作信息管理的要求是两点:
①严格遵守公司的信息保密管理规定,不做违规的事,发现他人的违规行为给予及时制止并上报;②不传播小道消息,不传播小话,未获得授权不擅自披露消息、未经授权不与任何人谈论公司的财务信息。
会计人要记住了,财务数据不要轻易道出,一旦说出就应是权威表达。作者:指尖上的会计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

Roma

CFA持证人,FRM准持证人,南方科技大学特聘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实践导师,曾任加拿大某大学金融研究生项目教学助理,CFA培训项目讲师,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 金融从业超过12年,6年+金融证书类培训经验,上课有感染力,个性十足,以幽默风趣的风格,将知识点编入段子,带动学员学习热情,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员将枯燥的知识最大化程度接收。6年培育出51名优秀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