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区块链会改变价值交互的方式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7-17 11:07
阅读:1055次

2019年6月18日,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公布了发型新数字货币的计划,发布了《加密货币Libra白皮书》,计划未来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数字货币Libra。这个计划从发布至今,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讨论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数字货币对于金融市场交易结构和形式的影响,还牵涉到了金融数据隐私问题、金融垄断、监管问题以及发展中*的货币主权问题等方面。
为什么数字货币的出现掀起了整个*范围内的波动?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什么是数字货币以及数字货币实现的底层逻辑两个方面出发。数字货币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在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中,摆脱中央银行的管制。比如说收款和支付都是匿名,交易不能更改、不能伪造,币的数量有限,不能出现通货膨胀等,所有这些功能都由程序自动保障,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底层应用的一套加密算法,实际上就是区块链上的交易媒介。
区块链是程序实现的技术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以区块链为切入口去探究数字货币*的奥秘。
相信大家近几年对区块链并不陌生,创投圈动辄就使用区块链的概念来进行融资,其中,我们熟悉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就在2017年12月底,价格曾接近2万美元一枚,让无数人追捧,之后又一路狂跌,让很多比特币的追随者感受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关于区块链,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介绍,*近我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来源于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课。
他从区块链作用的底层逻辑出发,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区块链的出现会带来一个足以比肩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重构的变化—“价值重构”,具体而言,是指区块链会改变价值交互的方式,我们交易的方式也会发生巨大改变,然后,我们的商业*和生活方式都会被重塑。
在这里我将这个观点分享给你,希望有助于提高你对区块链的理解。
在理解“价值重构”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价值是什么?
价值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经常提起的词,如果你去询问一个经济学家,什么是价值,那可能是来自灵魂的考验。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系统中,价值是某个对象(可以是任何物、人或者事件)对于外界来讲的重要性的高低,越重要价值越高,其中涉及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人、事、物);另一个是客体(主体作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讲,价值其实是客体对于主体的评价,在主体和客体的博弈中,达到了一种均衡,达成一种共识,归根结底,价值是是人们的一种共识。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在市场这个环境中进行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摩擦,像信息不透明、物流交易成本、生产能力等等,所以,价格和价值一定是动态变化的。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能会想到,既然价值是人们的一种共识,那么双方的两两交易就是可行的,只要双方之间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共识机制。
很多在国外留过学的同学,大多都有去跳蚤市场的经历,其实不就是一个点对点的交易吗?双方协商,达成共识,达成交易。
但是,这种模式会很难大规模地复制。为什么呢?因为缺乏信任的两者,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一般的跳蚤市场就只是卖卖家里没有用的小件物品。
而我们都知道,信任和信用的建立是很困难的,不是朝夕之功。在以前,它必须依靠某种机制来维系建设,比如像银行、金融机构这种靠时间累积的,像*政府、国际机构这种靠*权力支持或者来协调的。
好,现在我们就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如果有一种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产生信任,达成关于价值的共识,岂不是会改变我们交易的模式,甚至改变市场的概念?这个方向是对的。
不过,这个机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设计出来的,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要能够快速地完成信用的建设,这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而且不需要第三方的认证和加持。
第二,要保持价值交换、流通的*性。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你会发现,和互联网的信息重构不一样,信息是可以重复流通的,但是价值不行。你读过的新闻,不妨碍我阅读的价值。但是,一份报纸,你是不能够同时卖给两个人的。和信息的交换、流通不一样,价值交换和流通一定要保持*性。
没错!这正是区块链在干的事情。它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设计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这样使得价值很容易被确定,然后进行交互。
区块链是一种后互联网的技术集合体,其中用到了加密技术、编程技术、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等核心技术。其中,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技术是“价值重构”的技术基础。
比如现在有2万人在同时在参加她的公开课的直播,假设当时她要通过一项香帅金融学课的决议,那怎么保证这个议程完全可靠,决议完全可信呢?传统的方法是这样子的,得到(得到APP)这边有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笔录,把他们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像记账一样。然后,举手表决,承认这份笔录的真实性。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个账是老师和得到工作人员来记,账本在他们这儿,也就是中心账本的意思。所以,其实他们要篡改是挺容易的。那区块链跟这个设计正好是反的。这个账本是所有参加直播的人一块儿来记录,每个人都算一个节点,每个人表达的观点都会被所有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然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以后,就会形成文件,盖上一个时间戳。然后这个带有时间戳的文件就沉淀下来,存在所有人的账本里。
现在,2万人同时拥有一个账本,而且账本的所有记录都是通过验证的共识。如果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想要篡改这个账本,除非他有能力到我们几万人的电脑上去将所有人的账本给改掉。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参加的节点要是更多,那么难度就更大,基本上不可篡改了。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其实分布式账本是区块链的学名,和我们以前中心式账本的套路相反,它是以分布式同步记录的方式形成一个可信的共识。
那这样一个技术手段相当于什么?就相当于一个群体有N个人,这个群体中所有的人,也就是N-1的人在替其中任何一个人做担保。那么,这个N越大,群体越大,信任度就自然越高,共识也当然就更可靠。不需要时间积累,也不需要一个中枢机构来背书,信任乃至信用就这么产生了。
也就是说,区块链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解决了信用,也就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任何规模的价值交换都有了土壤。
那在这个账本里,还有一个重要技术,时间戳(time stamp),每个经过验证的文件,上面都会盖一个时间戳,按照时间顺序存储在所有人的账本里。这就相当于解决了所有权问题。如果是一笔资产,一旦它被使用和转移过,就会成为*的合法交易。换句话说,时间戳就解决了价值流转过程中*性的问题。
区块链通过这些技术,构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触及了人类社会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其中,信用和确权是价值重构的支撑,它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权力的限制,进行信用共建,然后完成所有权的确认,这会带来对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随之会带来交易模式的改变,我们关于市场的概念都会被重新塑造,这就是香帅老师强调的价值重构。
区块链的出现带来了人们认知底层的价值重构,数字货币作为区块链的交易媒介,将承载区块链的基因,对它触达的*产生各种衍生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以这次脸书发布虚拟货币事件为契机,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对可能即将到来的未来多做一些准备。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