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才够资格故宫修文物?4万人报考只招了88人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7-15 15:22
阅读:1801次
自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火了之后,
很多人对里面的生活心生向往,
冒出了去里面修文物的想法。
前两天故宫又上热搜,却“击倒”一片人……
其实每次一有这种有关学历的热搜,大家就会探讨一番学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学历有那么重要吗?学历有比能力更重要吗?其实在任何地方,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但学历本身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当然无论怎样讨论,我们都要明白在招聘市场,真实的现实是:HR招聘考核的顺序永远是:先看学历—再看能力。毕竟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能力是很难一目了然的,而学历确是最直接的。
其实说到硕士学历,小博不免又想起研究生考试了,同学们还记得这组数据吗?
其实从数据表中可明显地看出,就算不论每年弃考的学生有多少,基数和增长率还是那么一直在增加的。2019年的考研人数更是将近270万,而录取的人数仅仅只有70万左右。
4万多人报名修文物!机会却只给他们?
据中新网报道,7月10日,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北京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中的其中一部分引发网友关注,单霁翔说:
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走红后,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职业,众多年轻人的报考也为百年故宫注入了新鲜血液。
单霁翔说,四年来,每年报考到故宫来修文物的年轻人迅速增长,今年招了88名新员工,4万多人报名,经过抬高门槛,大学硕士以上才能报名,最终17000人参加了考试。
对于年轻人“修文物”热情高涨,
单霁翔表示,
所以我们要把文物医院开放,
人们能够看到文物修复的场景
修复的成果。
单霁翔发表主题演讲时还表示,故宫也将迎来5G时代。“我们最近和华为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设‘5G故宫’。5G故宫的首个目标就是严密监控我们所有的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第二就是为观众服务,再过几个月,大家到了故宫打开手机就知道今天有什么展览,展览都是什么内容,我要看的展览在什么地方,展厅里现在有多少人,总之大家一个手机,能够更自主地参观故宫博物院。”
网友吵翻:学历高就意味着能力强?
单霁翔的这段讲话引发了不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没学问连去故宫搬砖的机会都没有:
也有人说,学历高也未必能呆得住:
也有人认为,修文物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这方面学历高的人确实能更高要求自己:
还有人觉得,不能误会单院长的意思:
其实早在2017年,单霁翔谈及故宫人才招募时就指出,《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年轻人的思考,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要有“择一业能终一生”的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让更多人认识修文物这个职业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
在近距离接触文物、在修复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历史文化、为百年故宫注入新鲜血液等吸引下,文物修复师成了热门职业。
但修复师并非人人都能做,僧多粥少,门槛只能抬高,因此就出现了前文单霁翔所说的:“大学硕士以上才有机会。”
虽然此话一出,不少柠檬精开始树下营业,开始摆出“读书无用论”那一套。
但把百年的文物修复好,确实需要对文化及文物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而这仅仅是文化素养上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门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强的人,更需要耐心和执着,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自律的秉性。
而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只有当自己足够优秀,你才能踏入一个相对较高的门槛。
既然大多数的我们,在故宫修文物无望了,或许可以学学御猫们,在故宫装一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