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六大机制,值得每个企业内审认真学习!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6-11 13:59
阅读:1386次

以前常常听到审计部门的主管领导说:内审要向四大多学习。现在偶尔也会听到领导们的这种声音。目前,大公司的内审部门、内控部门、合规部门也都在很多项目中与四大开展工作。曾经,我们都会以非常崇拜和敬仰的眼光看待四大派来专业人员。但是,当我们跟四大合作过多次之后,我们的期望值也在逐渐降低。我们不再迷信四大,但是作为内审部门来说,我们肯定跟四大还有差距,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
一、营销策略
不要以为四大名气在外就不关注营销了。实际上,四大不断地通过各种细节和形式表现来突出他们的专业。别的不说,就从他们的PPT上就能让人感到他们的专业。还有服装、谈吐、工作的流程等,也能体现出四大的专业。尤其听四大里高级别的人讲话,都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什么全球*佳实践、先进的方法论之类的。
内审部门首先要建立营销意识。这并不是让内审部门不讲客观和谨慎原则,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宣传,让组织上下对内审有更*的了解。内审部门不仅要充分应用审计成果,还要将审计成果与相关部门、机构进行分享。另外,内审部门还要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审计的专业性。例如,内审部门可以在一些内审期刊、行业期刊上发表专业文章,或者参加内审协会组织的授课、分享等活动,这些都可以增加内审部门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专业形象。
二、后台支持
虽然没见过四大的后台,但我们假设四大有一个强大的后台,要不然为什么大多数年审项目,四大总是派刚入行不久的毛头小伙子、小姑娘呢。这些毛头小伙、小姑娘在被审单位收集数据、信息,然后传送到后台,通过后台的运算、分析和决策,得出审计结论。
内审部门也需要建立自己强有力的后台。这个后台既包括信息系统又决策系统。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当成中台,因为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与审计作业是密切相关的。今后内审的趋势也许是后台或中台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让审计现场作业的比重大大降低。后台支持不仅仅意味着资源的投入,还要考虑整个审计体系的架构和作业模式,找到需要支持的关键环节。还有,加强后台支持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反馈机制。前台作业遇到的困难能够有效传导到后台,并得到反馈以及问题的解决。
三、知识学习
不得不佩服四大在知识学习上的领先地位。四大不仅强在审计作业上,还强在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解读上。举个例子,当监管部门每下达重要的监管政策,并且要求企业执行,很多大企业就会把四大请来进行咨询。很多时候,监管部门在制订监管政策时,也会请四大的人来参与,也使四大对监管政策的解读更加到位。
内审部门的知识学习是提升整体技能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学习也是内审部门的关键任务之一。对,知识学习应该是内审部门的关键任务,而不仅仅是审计项目。道理显而易见,没有知识学习,内审部门就无法适应组织的变化,就无法扩展审计广度和深度,更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四、用人机制
很多内审部门为招不来人而烦恼,更为人员严重失而头疼。四大虽然不会面临招人困难的问题,但一定会面临人员频繁流动的情况。四大既然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了,一定会有解决人员流动的对策,以及吸引人才的策略。即使曾有文章诟病很多到四大发展的人会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四大的用人机制一定有它的先进性和竞争性。这里,在四大工作或工作过的朋友们更有发言权。
对于内审部门来说,大多数在企业组织中的实际地位并不高,内审人员的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决定了内审部门不能吸引很*的人加盟。对于自身资源贫乏的内审部门来说,也要建立自己务实和前瞻性的用人机制。主要的策略是:吸收有培养潜质但硬件条件并不突出的人才,努力培养自己的骨干员工,积极开拓内审部门的人才输入机制。
五、方法体系
四大的推介会上,常常会听到方法论、模型等词汇,也会在合作项目中看到各种貌似复杂的表格。不要说什么方法论、方法体系、模型等都是形式,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方法论其实就像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科学,方法论也会对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审计程序乃至审计成果产生长远的影响。
内审部门由于任务多、时间紧,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审计项目中,即使有培训学习,也都是实务操作方面的,而没有组织内审人员开展理论学习。那些理论方法、理论模型虽不能对查出具体问题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却能够推动审计思维的转变。要知道,解决审计检查瓶颈的关键并不是工具和技术,而是思维方法和模式。
六、积累总结
网络上流转着四大的各种模板、培训课件等资料。这些模板、培训课件是四大不断积累、总结、改进的成果。内审部门或者内审人员不能仅仅靠“拿来主义”,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去积累和总结出自己的实务标准、指引和手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有些内审计部门虽然成立好多年,但是因为不注重积累和总结,所以总拿不出一套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操作手册、模板。内审新人不能通过实务手册进行系统学习,还停留在传统的“传、帮、带”。
也正是很多内审部门不注重积累和总结,就不能把知识成果固化下来。有的审计骨干离职了,前期的一些检查方法、审计模型也就渐渐消失了,而没有保留在知识库中。本文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财苑【Gold】
财会精英的聚集地,扫一扫你就是一员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