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科普 | 向皇帝们学习如何做内控?
文章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19-06-03 10:47
阅读:1303次

读中国大历史,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共有500多位皇帝。封建皇朝都是家天下,每位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永固、国祚绵长。怎奈天下没有不灭之国,没有不败之家,长的朝代能延续300年,短的朝代一代两代而亡。不到3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有几十次改朝换代。
后起的皇帝们如何能甘心身死国灭呢,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为政之道,不断借鉴前朝的政治得失。特别是那些创业之君总能以史为鉴,为自己的儿孙确定治国理政的祖制。这些祖制实际就是一个朝代的内控制度,旨在确保政权稳固。
郡县制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呢,给自己起了“皇帝”这个尊号,称自己为始皇帝,希望子孙继位二世、三世以至永远。“始皇帝”的称号后来成了不折不扣的笑柄,秦二世而亡。
为了防御外敌,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从实际效果看,长城几乎没起到御敌作用。为了防止内乱,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铜人,这一招被证明极其愚蠢。后来元朝统治者借用过这招,也被后世讥讽。
为了避免诸侯欺凌天子,他废弃了以往的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好笑的是,秦始皇终结了封建制,可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现代史家却非要说,自秦始皇统*下,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郡县制有效地避免了夏商周以来的诸侯混战,培育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郡县制也被往后的王朝承袭下来直至今天。这或许是秦始皇*成功的政治遗产。
惠民政策
中国*个盛世始于文景之治,汉文帝一改秦朝暴政,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修养生息的国策,几十年后国力大增,为汉武帝打败匈奴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第二个盛世始于贞观之治,魏征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治理念,实则是延续了文景之治的惠民思想。
中国的第三个盛世是康雍乾盛世,雍正皇帝更是制定了“永不加赋”的国策,这一国策直至清亡都未被突破。
宦官太监
皇帝怕自家血统不纯,内廷多用阉人。阉人本来只是皇帝的家奴,因为和权利的中心近了,慢慢地就有了权柄。秦之亡,宦官赵高罪责难逃,往后的东汉、蜀汉、大唐、大明都为阉人所苦。
东汉之后,历代都对阉人干政有限制。对内臣干政限制得比较好的当属宋与清。
外戚
外戚主要是指皇帝的母族与妻族。如果皇帝年幼,政权可能会被皇帝的母亲把持,外戚就会成为有影响的政治势力。
外戚并非一无是处,汉武帝重用的外戚卫青、霍去病就很不错。外戚篡权乱国的案例可能更多,西汉亡于外戚王莽,东汉乱于外戚何进。隋文帝也是外戚篡国。
唐之后对外戚基本都是采用恩养的办法,给待遇不给实权,外戚之祸基本杜绝。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为儿孙娶妇立下规矩:不与官宦豪门联姻,觅新妇于殷实淳朴的小户之家。应该说朱元璋的眼光是很独到的,这样人家生养的女儿大多教养有方,且知晓社风民俗,懂得人情冷暖,又没有豪门千金易滋生的娇骄二气。从实际效果看,明代大都君后和谐,且多贤后。杜绝政治联姻,也有效避免了外戚干政。
宗室
汉高祖鉴于三王之乱,立下重誓,非刘姓不可封王。这一国策基本上被历代统治者继承下来了。异姓封王或自封为王是国灭前的异数,差不多是称帝的前奏,如曹操封魏王,司马昭封晋王。
宗室独大虽可拱卫一家一姓,但也可能内讧。汉有七王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燕王篡逆。汉武帝搞了推恩令削藩,成就非凡,但不彻底。清朝采用封王不封地的做法总算彻底解决了强枝弱干的问题。
宗室的权柄被削去了,但宗室还有经济特权,他们一般都会受到朝廷的优待。皇帝都是大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立国久了,宗室数量会几何级数增长,朝廷恩养起来就会很吃力。明朝末期中央的一半财政收入都要用于养宗室这群寄生虫。
鉴于明朝宗室繁衍太盛,朝廷豢养困难的教训,清朝搞了降等袭爵的做法,宗室经过几代以后就泯然众人了。这就从制度上解决了养不起宗室的难题。
权臣
说曹操是权臣篡国这是瞎扯,曹操的江山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司马懿祖孙三代四人接力夺权、宋太祖黄袍加身才是典型的权臣篡国。
权臣乱政这一制度瓶颈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表现尤为突出。国与国有竞争,就需要牛人辅国,牛人与后世之君有权利之争时,就有可能取而代之。
搞笑的是,宋太祖自己得国不正,却由他制度性地解决了权臣问题。他先是杯酒释兵权,接着搞实内虚外,再推重文轻武,从此文官地位高于武将,中国历史上权臣窃国就再也没有搞成功过。
宰相制度
明太祖鉴于胡惟庸案的教训,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权与相权合一,再无冲突。
皇帝干了宰相的活,光勤奋不够,还要身体好。可惜,勤奋的皇帝不多,有好身体的皇帝更少。皇帝懒惰,就会荒废政务;皇帝身体不好,则办事精力不够,这就需要有帮手。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分责,清雍正后以军机处代内阁分责。
注意,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本质都只是办事机构,而非权利机构,它们只是秉承皇帝意旨办事,不能自作主张。 这样一来,皇帝真正成为*的权威。
接班人
皇帝接班人问题直到康熙皇帝才算是完美解决。
立长、立嫡、立贤,各有道理,元朝还有幼子守灶的做法,*被认可的观点当属立嫡长。问题是嫡长可能智商不行,能力不行,如蜀汉阿斗、“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明建文帝。
清朝以立贤为主,康熙搞出了皇帝生前不公开确定接班人的新花样,很有意义。一方面,储君不能分君权;另一方面,储君不能骄奢淫逸,放纵自己,再则避免了臣下依附储君,搞小圈子。
思考
实际上,君主制到了清朝,在制度设计上已经近乎完美了。
清朝没有权臣(袁世凯不能算权臣,他是做了政治投机),没有太监之祸、没有宗室之乱、没有昏君暴君。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了,朝廷的权威不损。能做成这样,恰恰是制度的成功,是清朝内控设计做得好。
设想一下吧,如果不是外力冲击、民主思想启蒙,清王朝说不定还能存活更长的时间。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编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Email:editor@zbgedu.com
相关阅读:
免费领取 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
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获取2025年证书课程学习资料包,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错误
*验证码错误